□本报记者 韩 浩 通讯员 吴晓睿
企业纷纷入驻,城市向外扩张,道路延伸城乡……
如今再到淮滨的外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淮滨变了!变得更美了,变得更像一个城市了,而地道淮滨人则在浓厚的工业氛围中感受到了发展背后的“工业突围”。
众志成城齐心干工业
淮滨地处淮河岸边,因濒临淮河而得名,因防汛抗洪而建县,因洪水而受穷。一直以来,淮滨这个农业大县长期陷入经济规模小、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综合实力全省垫底的困局。“贫穷”、“洪水”成了淮滨留给人们的最初印象。
如何走出淮滨的困局、实现强县富民之梦成为摆在历届淮滨县委、县政府案头的重要议题。
审时度势,淮滨县委、县政府适时启动了“一区两园”建设即县产业集聚区、乌龙酒生态园、特色造船工业园,开始了淮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之路。
“抓基层,打基础,拉高标杆,激活细胞”、“抓项目就是抓工业,抓工业就是抓发展”,淮滨上下众志成城,干劲十足。
多措并举全力拼环境
“大干四季度,奋战十条路。”淮滨把拓展城市框架作为突破口,及时疏通道路这一城市动脉,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拼搏,建成了奠定城市格局的十条道路,拉大大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增强了产业集聚发展后劲。
举全县之力,该县产业集聚区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政策、服务环境的优化,实现了“七横三纵”的路网布局和市政管网全覆盖,为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发展创造条件。
为切实改交通环境,该县多措并举,积极整合交通资源。如今,淮滨是公路铁路连贯南北,淮河航运通江达海,京九铁路穿境而过,淮息、淮固高速公路连接大广、沪陕,“公-铁-水一体化”项目顺利推进,立体交通网络独具特色。
在产业集聚区规划新建综合服务区、居民安置区,开通公交线路,实施产业集聚区路网、供电、通讯等城市功能全覆盖。在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进程中,积极将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为市民,实现了产城快速融合,增添了区域竞争力,让淮滨成为吸引企业投资的洼地和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
顺势而为积极强产业
随着川大纺织等一批纺织服装企业的落户和富贵粮油等食品企业壮大,以纺织、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实现了“无中生有”的转变。2012年,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内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11家,主营业务收入17.9亿万元;规模以上弱筋小麦食品加工企业达到8家,主营业务收入约14亿万元,总产值达10亿多元。
在大力招商的同时,该县立足传统优势企业,加大了酿酒和造船的升级改造。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淮滨传统造船和酿酒业不断做强、做大。投资12亿元的乌龙酒技改项目完工让淮滨乌龙白酒公司集白酒生产、研发、检验、物流、观光等于一体,年生产曲酒可达2万千升,商品酒生产能力5万千升,可实现产值35亿元。整合升级后的淮河特色造船业快速升级壮大,形成了生产、服务、贸易于一体的十里淮河造船产业带,船舶年生产力达500多艘,船用配套产品750万套,产值30亿元。2011年,淮滨造船工业园区被确定为全省20家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之一。
短短几年,淮滨县以“抓铁留痕,踏石有痕”的实干苦干精神,夯实了全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实现了产业集聚快速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加速发展、跨越发展之势。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2年,达103亿元,增幅居全市第二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9家,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5.8亿元,增幅居全市第二位,安置就业4万多人。2009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又好又快发展产业集聚区50强;2011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一类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