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 浩 通讯员 李 鹏
近年来,淮滨县以产业集聚区发展为载体,以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方向,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一个水患大县的“工业突围”。
筑巢引凤 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聚,载体建设是基础,资金筹措是关键。在县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淮滨县采取集中县级财政资金、利用地方民间资金等多种方式筹措建设资金,不断加大产业集聚区建设投入。在规划面积14.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的县产业集聚区内,铺就了“七横六纵”路网,并全部实现绿化、亮化、美化“三化”一体和市政设施全覆盖。为服务中小企业孵化发展,淮滨县在产业集聚区又建成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16万平方米综合服务区,为企业提供办公、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同时,对传统造船和酿酒业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提升了传统产业的实力。
招商引资 突出产业集群发展
为了弥补工业短板,该县紧紧围绕“一纺两造”主导产业,按照龙头引领、产业配套、集群发展思路,认真落实“四一”招商行动计划,结合产业链图谱,锁定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重点区域,瞄准纺织食品等主导产业方向,采取驻地招商、集群招商、以商招商、项目招商、商会招商、推介招商等多种方式,大招商、招大商,取得了丰硕成果。
投资18亿元的浙商纺织、投资7.5亿元的闽商食品工业园……等一批纺织服装、食品企业项目先后落地投产,县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了以纺织、食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优化服务 打造企业投资洼地
为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该县通过注入、划拨优良资产等方式,创建并壮大了淮滨县和顺发展投资公司,为企业发展担保、融资。在破解用地难题方面,他们在搞好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基础上,运作用地周转指标,集中支持集聚区,有效化解了集聚区建设和项目建设土地供需矛盾。在破解技术难题方面,他们一方面与院所、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破解用工难题方面,他们建立了用工保障“五项制度”,大大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
在项目首审批服务上,该县在县审批中心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和审批服务办公室,专人专职专门代理代办企业审批项目,实现两个“零阻碍”服务,他们将集聚区管委会与办事处领导班子套合设置,实行统一领导、分线管理体制,赋予充分的直接管理权,方便了产业集聚区内的经济活动。此外,淮滨县还建立了每周一县四大家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召开县重点项目攻坚协调例会制度,观摩督导项目进度,集中安排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问题,受到了企业的广泛支持。
淮滨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弥补了淮滨工业发展的短板,增强了淮滨县域经济的实力,加速了淮滨城市化进程,改变了淮滨落后面貌,刷新着人们对淮滨的记忆,让日月为之换新颜。(摄影 邱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