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继疆 张诗绮
实 习 生 买祥发 周 静
作为汇入南湾湖最大的一条河,横穿谭家河乡而过的谭家河,可以说是南湾湖的母亲河,大桥村就坐落在谭家河大桥旁,因桥而得名。在该乡政府值班室的墙上,挂着一张地图,在“谭家河乡概况”一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辖区内生产板栗、茶叶、食用菌,适应生猪养殖……养殖专业村6个,千头以上养猪场10家。大桥村就是其中一个因养猪而致富的村。2001年,该村党支部书记许远强带领全村走上了养猪致富道路,养殖户最多时有340户左右,每年5万头猪出栏。如今,该村养殖户的畜禽养殖场都已拆除,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下地干活累了,随便找个地方直接捧起河里的水就喝,自从养了猪之后连下水都不敢了。现在猪场拆了,水又清了,虽说还没到能直接喝的程度,但是可以洗衣服、洗澡了。”在大桥村牛角冲,村民徐传发正在树荫下和几个乡亲聊天,57岁的他正享受着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徐传发的猪场曾有1000多平方米、40多头母猪。
据了解,猪场未拆之前,养殖户大多将猪粪露天堆放在河边,所谓的化粪池不过是简单的沉淀池,处理设施简陋落后,污水处理过程简单,处理过的污水依然腥臭污黑,为了运输、交易、排污方便,这些养猪场都建在谭家河边的公路两旁,所有养猪场的大型干粪便池都是露天堆积。在当地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链中,有人专门从事粪便收购。但因收购日期不定,一到雨天,这些粪便会大量溢出,被雨水冲进距离不过百米的谭家河中。“村民们都是滚动投资,从几头、十几头母猪开始,一点一滴,像滚雪球一样将养猪场做大,有的50岁以上的老人靠养猪为生,现在让他们放弃干了半辈子的事业,老百姓们确实做出了巨大牺牲。”乡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我从2001年开始养猪,去年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腊月十六、七的时候乡里村里带着我们把猪场都拆掉了,现在河水水又清了,臭味也没有了,真正感觉到生活好了。”徐传发对记者说,“我在湖北又承包了一个猪场,对于饲养已经熟门熟路了,雇了人在那边看着。现在村里这边的猪场拆了,我正琢磨着做点其它的事,家里还有地,前几天还有一个老板来跟我谈绿茶加工厂的事情,我想下一步做黑木耳种植,技术难度小,便于摸索。”
“我们这条河的河底大多是沙子,有很强的过滤作用,下了几场雨,水明显地清了。现在乡里上了污水处理项目,大面积种植秸秆、茭白等水生植物,通过它们发达的根系来净化水源,镇区人员集中的地方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并号召村民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以减少污染。”站在谭家河桥上,乡政府工作人员指着远处的湿地对记者说。眼前清澈的河水在缓缓流动,一群鸭子悠然自得的在河里觅食,天空中不时飞来几只白鹭,河边几名妇女正在洗衣,耳边仿佛响起那首久违的儿歌: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