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宁

早期教育的重点应是品德教育和做人的教育。早期品德教育影响人的一生,为人的一生成长和事业上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儿童时期一旦养成,将受益终生。高台起于垒土,伟大出于平凡,任何伟大的天才,都要从学做人起步。如果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是人类智慧的参天大树,那么,从幼年开始培养的良好品德,便是这参天大树得以生长的沃土。

针对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教育改革和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这些年来,国家对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但无论怎样,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都是重中之重。学校要从构成品德的四种心理因素,即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知是品德的基础。道德认识越明确,道德情感就越鲜明;道德意识越坚强,道德行为就越高尚,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内部动力。有的孩子不是不懂道德知识,但他就是不那样行动,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相应的道德情感。比如,有强烈的爱心,他就会主动为老人让座。所以良好的道德情感,常使人产生高尚的道德动机,并付诸行动。道德意识是保证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变成行为并坚持下去的重要条件。

对于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种教师是“师表”,是“模范”,从教书育人上讲,主要反映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进一步讲就是对教师本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他们心目中,教师就是社会规范、道德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身体力行,做好示范是教师做好德育工作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