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因矿立市,因矿发展的城市,资源枯竭是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与之相伴的,是资源枯竭后城市的出路问题。
这样的城市,黄石并非孤例。
号称“天南铜都”的昆明市东川区有着悠久的铜冶炼历史,清朝钱币有70%来自东川,这样一个产铜之地,却存在铜产业一家独大,产业链不长的短板,影响可持续发展。通过拉长铜产业链条,发展新兴旅游、推动汽车越野赛国际化、市场化,发展滑翔伞、登山运动,发展摄影及民俗文化产业,东川一步走出天地宽;
有着10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的阜新,在2001年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该市举全市之力建设国家级液压产业基地,仅两年多时间,阜新经济开发区液压产业群骤然集聚,与全国同行业“平分天下”,年工业产值速破百亿,增长幅度已达三位数;与此同时开发循环利用资源,开发可再生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从以上两个案例来看,东川人和阜新人没有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而是很快看到了资源枯竭将带来的问题,并积极变通解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回头看,黄石区位优势突出,旅游资源丰富,加上工业底子雄厚,技术实力突出,如何将这些优良资源整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可持续快速增长GDP,其实大有文章可做。
从倚重资源中转型,从立足发展有黄石特色的经济中跨越。
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延伸发展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产业;突破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产业;加快发展能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产业;转型发展建材产业,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和市场优势的新型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支撑力。
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统筹协调推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构建“三园两带多板块”的工业布局,推进空间聚集,实现产业相对集中、特色优势鲜明的空间结构,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到2015年,黄石的工业经济将沿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建成全国特钢精深加工基地、全国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两个三”目标不断努力。
突围,就在未来这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