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品行如何不仅关系到其今后的人生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决定了其要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负责,但又无法完全左右其他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因素,一方面,体现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另一方面,既然个体的道德发展不可避免要受到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应该看到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不能把学生道德成长的任务完全归结为道德教育,同时还应该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处理好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可爱,健康成长,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可他们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教他们做人,教他们如何做一个品质优秀的人。

目前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倾向。在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倾向主要表现在只要孩子学好功课,考出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就是达到了目的。而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许多家长则不予以关心。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必做,家长全都包办代替了;只要学习好,孩子身上的什么缺点都可以容忍。

其实,品德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社会舆论熏陶下和学校、家庭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对青少年来说,家庭教育对其品德修养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因此,作为家长必须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点,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使他们健康成长。

多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下,学校重智轻德,在狠抓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德育人为化、表面化、封闭化,德育课程知识化,单项灌输多,双向交流少,道德教育僵化缺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结果许多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而在道德观念上一片空白,等成人工作后,便成了一个“高学历低素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