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靖

特约记者 王传正

早在90年代,他就是信阳市率先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开展断肢(指)再植手术的先行者;为让患者重新拾起人生希望,他连续操刀27个小时成功为患者再植断掉的四个指头;为争取最佳治疗时间,他力排众议率先在全院实行“先手术后付费”;为破解上钢板患者的骨不长难题,他苦研数载、反复试验,成功发明滑动性组合钢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让一位位四肢、手指断离患者,重新“续接”了自己的人生。

他就是济南军区第154医院骨创伤科中心B区主任、郑州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霍华春。

从事骨创伤外科近30年来,51岁的霍华春,已从当年医科大学的毕业生,成长为济南军区第九届科委会委员、中南六省区手外科学会委员、河南省显微外科科学会常委等。尽管年龄与身份变了,但一直不变的是他对创伤骨外科工作的热情、对患者的真情付出,对医术的孜孜追求。

显微镜下,有他执着的追求

在显微镜下缝合那些细如发丝的血管和神经组织,完成一台手术常常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更需要吃苦耐劳的意志力。“一些人在显微外科的路上半途而止,就是因为太苦、太累。”霍华春告诉记者。由于造成肢体断离的事故突发性强,病人随时有可能前来治疗,且以晚上来院的居多,正因为这一特殊性,显微外科的医生夜里基本都没睡过觉,几乎要长年累月一丝不苟地从早到晚忙于手术,但看到断肢再植的患者能跟正常人一样生活,他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信阳车辆厂的一名机床工人,在工作时四个手指不慎被机器完全砸掉,为了成功再植患者手指,他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27个小时,一天两夜没合眼,终于免去了患者截指的痛苦。正是因为怀着这种医者仁心,霍华春才有了用之不竭的动力,一路攻坚克难。在近30年的长期探索中,他完成了几千次骨创伤手术,娴熟地掌握了多指离断再植、拇手指再造、慢性骨髓炎、骨折术后骨不连等高难度手术治疗技术。特别是在创伤显微外科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专业优势,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4项,享受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两次荣立三等功。

如今,在霍华春及全科室人员的努力下,显微外科断肢再植的医疗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已多次成功完成0.5毫米的血管缝合手术,拇指旋转撕脱离断、多指碾挫离断伤与再植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整体实力位于河南省前列。

医疗领域,他不仅仅是杏林圣手

潜心务医的同时,霍华春还不忘全心树人。30年来,他一直坚持示范查房,给科室的年轻医生做了榜样。“不怕大家在技术上超过我,比我强,就怕患者来时大家都束手无策”,霍华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对年轻医生,他不仅手把手地给大家传授技术,面对面地指导手术,还不断地给他们创造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他先后多次找院领导协商申请,先后多次以私人情感求助昔日的同窗好友,依托医院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郑州大学附属医院等军内外知名院校、医疗机构建立的外训基地,对科室的年轻医生进行了普训轮训,科里的所有医生都有在国内知名院校、医疗机构进修学习的经历。

“霍主任不仅是技术高超的优秀军医,更像一位称职的老师,在病房、手术室里给大家传道、授业、解惑”,科室里的医生们如是说。经过多年的培养锻炼,现在,该科专业医生人人都能独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科室具备了同时开展5台显微外科手术的能力,并且成功率都能保证在95%以上。

生命与利益,他毫不犹豫地站在生命一边

霍华春介绍说,缺乏血运的肢体短时间内即可坏死,通常情况下,断指10小时左右可再植;而若是手臂离断则必须在6至8个小时内接通血管,同时还要求断离的残肢能够妥善保存,除去事发后被送到医院的时间,留给骨创伤显微外科医生手术的时间非常短,给入院的患者作手术必须争分夺秒。为争取最佳治疗时间,他率先在医院实行“先手术后付费”。通常断肢、断指都是在工作劳动中意外造成的,因此,入院的患者基本是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手工劳动者等。对于他们而言,骨伤患者治疗周期长、医疗费用高,他就力所能及地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精打细算节省每一笔费用,尽可能地让患者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疗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十年的手术实践,为他的科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早在1995年,在破解上钢板患者的骨不长的难题上,他试验发明的滑动性组合钢板获国家发明专利。现在,他研究的肩关节置换手术、肘关节置换手术和光子治疗等技术又填补了当地的医疗空白。如今,已经身为主任医师的霍华春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勤于临床实践,勇于科研创新,在漫漫骨创伤外科路上坚定不移地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