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今天,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现有资源拥有水平上发挥一国的最大经济潜力是各国政府关心的问题。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还对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1.0万亿元,增幅超过15.0%,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行业增速保持领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85044亿元,同比增长12.6%,制造大国地位日益稳固。
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不能忽视的是,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发展环境并不乐观。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产业规模增长放缓,从而导致部分发达国家出现战略性新兴领域贸易保护主义,使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竞争陷入更加激烈的地步。这体现为国际贸易环境的日趋恶劣,大型跨国公司通过产业链整合进一步向中小企业施压,整个行业内产业链一体化现象日趋明显。这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国际形势严峻。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身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比如,这些年来,电子信息企业为获得更多利润,过度追求规模的大而全,只需复制自己或者别人走过的路,较少考虑标准、品牌、技术、人才和效益等领域的创造性,从而导致了我国电子信息企业产品竞争力偏弱、附加值偏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这些都给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面对“内忧外患”,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如何突围发展?未来,电子信息产业不能再走一味追求规模、守旧而不创新、粗放发展的“大、老、粗”模式,而要注重行业的价值提升。要完成这一转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一是切实深化信息化建设。要继续推进信息化在钢铁、化工、汽车、船舶、航空等主要行业的数字化设计中的普及;集中力量,发展整机、光电及应用电子产品领域。同时,要充分发挥电子发展基金作用,管好用好基金,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着力重点支持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行业应用。此外,建议将计算机等新兴电子产品纳入节能家电补贴政策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内需市场,还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二是推动融合发展,打造大产业链条。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重点领域,要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股信息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此外,还可积极引导并鼓励在新兴领域尽快成立产业联盟,促进联合协同创新。借鉴闪联、太阳能光伏、LED等产业联盟以往的经验,围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开展产业联盟建设,挖掘产业新增长点。其中,既要推进整机、元器件、材料及设备企业的合作,加强产业链协同配合,又应组建新兴领域关键技术专利池,实现专利共享,展开联合攻关,提升技术水平。
三是加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这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从宏观层面看,国家应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特别要注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逐步形成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现实处境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电子信息行业从以加工组装为主转到以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标准、品牌为抓手的模式上来。对于企业而言,则要主动加大在产品创新上的力度,尽快补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在创新中找出路,向创新要效益,从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实现突破和发展。
(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