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见习记者 王金佳

不少老年人退休后,都喜欢利用空闲时间到广场上跳舞锻炼,这本是件好事,但一些住在附近的居民却因此犯了难。记者调查发现,夏天,去广场上跳舞健身的市民越来越多,高分贝音响滋扰周边市民正常休息的情况较为普遍。

接到居民举报电话后,7月16日早上6点30分记者和城管执法人员一起冒雨来到位于市中心城区民权路的民桥下。这里本属于公共场所,却被人用铁栏杆圈了起来,供人们跳舞健身。我们赶到时,跳舞场地上已经有20多个人在跳舞了,音响声很大,离500米都能听到。场地相关负责人对执法人员的到来无动于衷,音响声依旧不减。在执法人员的要求下,音响声才被调小。

当记者问道:“这里归谁管?”一女士称,自己是打工的,刚来不久,不了解情况。当执法人员让她打电话把老板叫过来时,她支支吾吾地说,老板现在在休息、没有老板的电话号码。

“咚咚的音乐声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响,吵得人睡不着觉。”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无奈地向记者诉苦道,“我家有小孩子,每天夜晚哄他睡觉就很不容易,被噪杂的音响给一吵,想让他睡着就更难上加难了。”居民接着又说道,当初在此买房子,就是看重了这儿靠近河边,环境好、比较安静。

记者采访了几位正在跳舞的市民,她们一致说道,早晨六点多,大家应该起床了,而且住的房子离跳舞场地有几十米,都有隔音玻璃,不可能吵到他们睡觉。

一位每天到此散步的市民告诉记者,上午6点到9点,是跳舞的时间,上午9点到晚上10点是滑旱冰的时间,这期间音乐声从未间断。

尽管雨一直在下着,不到7点,跳舞场地上了有50多个市民。据一位跳舞的老人讲,平时不下雨时,要有400多人来跳舞。

热闹与安静的矛盾,难道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事实上,在很多居民看来,并非要取缔广场舞,只是希望音响的声量放低,少影响他人。

当日下午,记者联系到了浉河管理处监察大队的相关负责人,当记者一行来到浉河管理处办公室时,涂队长正在和该舞场老板进行协调。涂队长向舞场老板提出了整改要求:早上7点以前不允许营业,中午12点到下午3点必须关掉音响,确保周围居民午休,晚上9点以后禁止营业;音响的声音要调小,尽量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车辆的停放要规范,不能占道。承包老板表示能够做到以上要求,并且愿意随时接受执法人员的监督。

采访中,居民们表示,跳舞是为了强身健体,是一件好事。如果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能兼顾一下周边居民的感受,把音响调低一点,结束的时间提前一点,就皆大欢喜了。

【记者手记】

健身≠扰民?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提高,扰民事件也不断增多,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居民与健身人群之间的激烈冲突。老年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支持,但为什么会出现健身扰民的问题?

据了解,出现健身扰民问题的原因是,一方面缺乏相关部门合理的规划、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缺少政府资源的支持。解决健身扰民问题,从居民到政府,都需要有责任的担当。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安静的都市氛围与多姿多彩的都市生活才能成为并不矛盾的存在;才能让孩子们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劳累一天的大人有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更让老人们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休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