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担负着经济提振、发展区域、促进就业和支持创新等功能。在日前召开的“2013年中国产业新区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生态、产业融为一体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目标,未来园区在运营上,将实现开发的专业化、手段的金融化、服务的精细化和运营的市场化。
产业园区多元化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开发区促进办公室主任许丹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园区经历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增长的引擎、制度创新的推动力和科技创新的先锋。在发展过程当中,产业园区在建设理念、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上,一直在不断演化和推陈出新,呈现多元化的特质。
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认为,目前,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正在由单纯的土地经营向综合性产业开发转变,由单一的产业功能建设向复合功能打造转变,由引进大型制造业向培育创新型企业转变,由财政投入为主向多元化融资方式转变,由政府主导的运营管理向政企管理模式转变。
据介绍,我国产业园区聚集了高端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基本涵盖了国家布局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高技术的聚集地。截至目前,国家级的各类园区大概有500余家,园区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0%左右。如果算上地方省市一级的产业园区,实际上已超过1万家。其中,各类产业园区都以工业为主,无论是销售额,还是增加值,占工业经济的比重为15%~20%,进出口占到工业的1/3左右,吸引外资比重已突破50%。
转型中存在问题
新加坡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泽清介绍,第一代产业园区以工业制造为主体,产业配套、综合配套相对滞后。第二代产业园区以工业制造为主体,建立起一部分板块式和点状式的配套。第三代产业园区是以生态为基础,以产业为主导,融合城市新区为一体的产业新区。
北京瀚海智业投资管理集团副总裁卢向贵认为,单一的国有制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开放发展,在上万家各类园区中,国有为主的占96%以上,而民营成分参与比例还不到4%。而且,地方政府面对短期利润的考核,追求产业园区短期效益,没有长期价值上的估量。
刘晓光指出,产业园区有孤立的发展区,也有园区化的发展区,包括自建园区阶段、工业地产阶段、产业园区阶段。但实际上,产业园区均存在“重硬件、轻策略;重招商、轻服务;重产业、轻配套;重配套、轻产业;重发展、轻环保;重规模、轻质量”等问题。
产业园区有作为
许丹松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为拉动经济复苏纷纷调整发展战略,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竞争力。我国经济正面临城镇化、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形势下,产业园区的治理模式、建设理念、发展路径迎来了转型的契机。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效益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等议题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产业园区经济赋予了新的内涵。
北科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莹辉表示,产城融合决定着园区发展模式,产融结合决定着园区建设的速度,而政企合作决定着园区运营的质量。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是由量到质的转变提升,而不是一个继续“摊大饼”的过程,在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园区应当有所作为。
郭莹辉认为,未来新型产业园区城市化以后,其内涵包括:第一是多元产业聚集融合,由园区到城市,多重产业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第二是城市资源均等配置,除了产业本身的一些功能以外,需要配置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使园区提升为城市功能。第三是社会管理智能高效,园区的管理升级到社会管理,把园区的智能化、物联网化和城市的预警、安防等进行接驳。
(摘自《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