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陈二厚
时至年中,中国经济走势引人瞩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6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他指出,既不能因经济指标一时波动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
总理的这番话透露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既要有“战略定力”,也要有“底线思维”。
刚刚公布的半年经济成绩单显示,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出现了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面对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交织的形势,用好“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这两手,才能抓住经济工作的“牛鼻子”。
所谓“战略定力”,就是要对经济大势有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国内外经济发展表明,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有客观必然性。对经济指标的一时波动要高度关注,但不能慌了手脚。手脚一慌,方寸一乱,就容易滑向传统发展方式的老路,单纯依赖政府投资的刺激政策,那将为经济长远发展种下更多苦果。
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看,我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依靠转型升级才能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时候,不下力气调结构,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不下工夫推进改革,经济发展就难有动力。心中有了这杆秤,有了这样的定力,就能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统筹考虑,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趟出一条路子。
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要保持经济发展在一个合理区间,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对中国经济而言,什么才是合理区间?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个区间的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经济发展总是受不同因素影响,在不同发展时段,上下限可以有所不同。对今年来说,任务就是要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增强这一底线思维,就能更好地把握政策框架。当经济运行逼近上下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或防通胀,与调结构、促改革的中长期措施相结合,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经济形势越复杂,越考验应对能力,需要见微知著、趋利避害。如此,我们就不仅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更能赢得中国经济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两利”。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