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素玉
农历六月初六古称“天贶节”,相传宋真宗赵恒非常迷信,有一年六月六他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乃定这天为天贶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贶节的民俗活动如晒书、女儿回娘家、吃糕屑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故乡还保留着“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习俗,“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农历六月六前后把放在箱底的棉衣、棉裤、毛衣、被褥等东西拿出来在烈日下暴晒,一来可以去除梅雨季节带来的湿气和霉味,有效防止衣物被虫蛀,二来可以驱赶一年之中的霉运,这就是家乡人所说的“晒伏”。
我小时候住在鄂东的小县城里,那时家家户户都住在平房合围的院子里。每到六月六前后这几天,人们便翻箱倒柜,把家里一年四季的衣物、被褥、床单等搬到院子里晾晒。人们在不大的院落里架起了竹篙,铺上了床板,拉上了绳索,各式各样的衣物悬挂着、平铺着,无拘无束地展示着它们的身姿,欢欢喜喜地接受着阳光的洗礼。
我家晒伏总会引起街坊的“围观”,倒不是因为母亲晒出的东西多么贵重,而是晒出的衣物数量大、品种多。我家那时四代同堂一共八口人,经过多年的积累,全家人的衣物、被褥、床单等早已把家里的几个衣柜塞得满满的了。母亲晒伏时要抬出竹床,竖起竹竿,甚至要卸掉家里两扇大门的门板当晒台。母亲晒的棉衣、棉裤、毛衣、棉鞋、毯子和棉被,花花绿绿,令人眼花缭乱,街坊们看了都会称赞母亲会过日子,把这么一大家人的生活打理得顺顺当当。
其实六月六晒伏并不轻松,母亲要从早忙到晚。晒伏的那些天烈日当头,母亲头戴草帽,肩搭湿巾以防中暑。母亲常常是刚把衣物挂好就已是汗湿衣衫了,她只是在墙角歇歇凉就继续干活。晒伏时要经常翻动衣物、被褥等使其所有的层面都得到阳光的眷顾,偷一偷懒其实是和自己过不去,达不到晒伏的效果。母亲晒伏一丝不苟,非常到位,晒后的衣物,母亲再一件件叠好装进衣橱,还不忘放进几颗樟脑丸。全家人到了冬季盖上热乎乎的被子,穿上暖暖的棉衣,似乎还能感受到当初晒伏时阳光的味道。
现在六月六城市里基本上已没人晒伏了,城里人住上了高楼,家里潮气小,衣物也不容易发霉,况且如今人们穿戴讲究新潮,衣服往往是还未穿旧就被淘汰,也无需费时费力去晒伏。然而六月六晒伏是家乡人盛夏的一道生活画卷,晒的是一种生活情趣。那个六月六挂着花花绿绿的棉衣、棉被的院子依然根植于我的记忆。我蓦然发觉,时间已经过去太久,久得我只能靠回忆才能诠释那些夏天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