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景

7月6日下午,广西通报称,境内贺江发生水体污染事件,与广东省交界处水体镉超标1.9倍、铊超标2.14倍。贺江下游广东肇庆封开县称,接到广西方面通报后,该县停止从贺江受污染水源取水。广东省环保厅透露,经拦截污染源和下游补水稀释后,预计不会影响西江流域饮水安全;但水质超标还会持续一周到两周;污染源来自贺江上游的矿山。

面对贺江水质超标事件,广西第一时间将该突发环境事件情况通报广东省人民政府。毫无疑问,这种“及时雨”式的第一时间处理是一种善政之举,为全力确保沿江及下游地区群众饮用水安全提前做足了“功课”。对水污染事件处理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实现第一时间的权威信息披露。若是等网络纸媒炒得沸沸扬扬之际,才作“亡羊补牢”式的引导,往往难以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近年来,某些地方迟报、瞒报水污染的事件并不少见。今年年初,山西长治发生苯胺泄漏河水污染事故,5天前的水污染事件,5天后才告知省级部门,此污染使邯郸大面积停水、居民出现抢水储水风潮。这桩水污染事件,裹挟在企业、地方政府的迟报、瞒报漩涡中,致使跨区域联动机制落空。不难看出,迟报、瞒报是协同应急处置失灵的“罪魁祸首”,亦是苯胺泄漏引发邯郸市区一度大面积停水的最大教训。

而这次贺江水污染发生后,广西方面立即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尽快查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控,确保人民群众用水安全。具体做法是:先行关停污染水域上游全部采选矿企业,沿河段逐家查找污染源;认真排查贺江沿岸饮用水取水口,做到一个不漏;同时做好水质监测和水体处置工作。此举彰显出可贵的责任意识和和由衷的民生情怀。

实施善政就要公开高效。作为上游地区的广西,对水污染事件第一时间提前示警的做法,凸显了决策者的勇气与智慧,不仅让下游地区找到应对之法,更给周边的人民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