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对艾滋病孤儿视如己出,悉心照料,用爱为孩子们建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她就是孩子们口里称呼的“阳光妈妈”——朱继连。
2005年,省民政部门创办了“阳光家庭”,并公开招聘“阳光妈妈”。“阳光家庭”就是在艾滋病疫情高发区,由政府出资兴建一批“阳光家庭”,聘请一对合法夫妻作为孤儿的模拟父母,照料那些分散养育有困难的艾滋病致孤儿童,这种形式属于对孤儿照料的模拟家庭模式。
得知这一消息后,当时担任村民组计生管理员的朱继连二话没说就报了名。当时,人们对艾滋病的知识了解并不多,听说她要来照顾4个艾滋病孤儿,一时村里许多人都议论纷纷。并且当时朱继连自己的孙子刚刚出生,儿子又在外打工,丈夫在外上班,家庭里大大小小的内外事务都要靠她来操持。于是,朱继连的行为遭到了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反对。对此事,朱继连有着自己坚定的想法:“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不管谁管!”
家人的埋怨,亲人的不解,朱继连丝毫没有动摇,义无反顾地担当起“阳光家庭”的重担。朱继连说,让4个孩子真正感觉到他们不是孤儿,他们也有人疼有人爱,他们是幸福的。这就是她的目标。在这个大家庭里,4个孩子被朱继连亲切地称为大儿子、二儿子、大女儿、小女儿。无论春夏秋冬,一日三餐,朱继连都早早起来做好饭菜,在忙完家务后,辅导孩子们的学习。在朱继连的精心照顾下,入住的4名儿童营养改善,气色好转,精神愉快,学习进步,孩子们的变化得到了亲属们的肯定。如今,“阳光家庭”收养的4名艾滋孤儿,都已长大成人。4个孩子中,大女儿已经结婚成家,并生下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男孩。大儿子在2012年以592分的好成绩,被东北一大学录取,成为平桥区五所“阳光家庭”收养的20多名艾滋病致孤儿童中唯一考上一本大学的孩子。二儿子技校毕业后,也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在平桥区甘岸街道办事处,记者了解到,艾滋病致孤儿童是不幸被艾滋病夺走生命的人的遗孤,这些孤儿本身并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他们属于健康人群。自2004年7月河南省开展对既往有偿献血者开展全面普查,对普查中发现的艾滋病毒感染者进行全面救治救助以来,甘岸街道办事处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做好艾滋病人及其遗属救治救助工作的要求,积极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2005年春季,河南省民政部门总结了过去创办较大型阳光家园收养艾滋病遗孤不够成功的经验教训,决定探索用“类家庭”模式收养和教育艾滋遗孤,用项目支持乡镇创办“阳光家庭”。甘岸办事处申请创办了孔庄村、二郎村两座“阳光家庭”,共收养了全街道艾滋病致孤儿童8名,均聘请了专职的“阳光妈妈”。
平桥区二郎村的“阳光妈妈”杨世华说:“区领导把全区五所‘阳光家庭’的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因工作下乡只要有空,总要拐进“阳光家庭”看看,逢年过节总是送上礼品,节假日来看孩子们,有时间还和他们打打乒乓球,用英语和他们对对话,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