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泉

7月5日,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召开。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式——“走访”,可能又要被提到议事日程。“走访”,其实就是到群众中去,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笔者不禁想起了央视《走基层》栏目的片头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们的脚下沾满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其中饱含的情真意切,打动和温暖了多少人的心。

其实,“走基层”和“走访”,对于“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走访”悄悄变了味。有的总是按照“固定程序”、沿着“固定路线”,“送送礼,握握手,照照相”;有的“车上转、隔窗看、会上谈”,碰到问题“躲猫猫”、遇到矛盾“绕弯道”;有的事前“打招呼”,基层闻风而动,“踩地点、画路线、定人选、教台词”。“走访”仿佛是和群众“吹弹”,把台词对完了就溜之大吉;又像是演一场电影,曲终人散,两不相干。

搞形式、走过场,“走访”不但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反而割裂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甚至被群众戏称为“走秀”。“走秀”是啥?是商业活动,是纯粹的表演,本质就是“走”给别人看,“做”给别人看。模特走完“T台”,也就完成了他们的所有工作。党员干部“走访”岂能像模特一样只做表面文章,一“走”了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走访”是构建和谐社会,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手段。在“走访”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摒弃“走秀”意识,放下架子,带着诚意,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急、所求,真访真做,切不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更不能流于形式、贪图虚名。如此,“走访”才可能落到实处,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