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丛

近些天以来,热浪席卷各地,有的城市最高气温接近了40℃,为什么这么热?如何才能给城市“降温”?高温“烤问”的是现代城市绿化、建筑、能源以及整个生态建设的理念。

目前,城市高温屡屡刷新,主要原因是天气因素,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也是原因之一。君不见,热岛效应现在成为城市通病,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房屋间隙小,街道狭窄,绿地渐少,新建筑大多表现为高蓄热、非生态的特征。城市的森林、树木比郊外少,蒸腾量也相应小。城市绿化主要以增加城市美观为目的,这大大削弱了城市对于高温的抵御能力。

对抗烈日,除了空调似乎无计可施了吗?传统的园林、建筑、街道、水系曾有对抗湿热气候的经验。但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长骑楼、尖屋顶、浅外墙、小天井等原有的体系逐步消亡,极端高温天气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增加城市“绿肺”面积,给生态系统“解毒”,变“火炉”为“氧吧”,为此在规划与建设中更多引入“生态”的思维。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绿化应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公园、绿地和水域,扩大树木和草坪的种植面,同时对城市建筑物群的房顶和墙壁进行绿化,以吸收城市空气中的热量,降低城市温度。“种树”是为“火炉城”降温,给市民们绿阴关怀的主要手段。有绿茵而无绿阴,绿化的偏执助长了城市高温。喜欢草坪,放弃大树,是一些城市一贯的绿化追求,可草坪的生态效益和大树相比,差了很多。行走在这个热浪滚滚的城市,绿树高大浓密的地方,清凉沁人心脾。有人曾在几日前一个正午时分进行了一次测量,浓密的树阴下和阳光直射的马路上,温度相差接近10℃。城市巨大的“空调器”是高大的行道树以及树林而非草坪。一棵大杨树在夏日所起到的作用,相当于5台空调的降温效果,能够有效调节夏日高温。

加大城市“通风道”建设。拓宽城市道路,路面尽量采用保水性能和透气性能好的材料铺设,使热量得以快速散发出去。保持好高层建筑物之间的间隔,并向低层化或向地下空间发展,做好隔热和遮光处理,减少热量辐射。多用可循环再生材料,发展低能耗经济。

实施城市降温。在城市地下铺设降温专用管道,以循环流动的无污染冷水给城市降温,沿江或沿海城市还可以通过地下通道引入流动的江水和海水实施降温。而对于备受舆论批判的雨时积水、热时蓄热的城市硬化地面,则需要拿出一个改造计划。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个生活美好的城市,必然建立在良好的生态循环之上,遏制高蓄热、非生态的建筑扩张,这是热浪给我们的警示。现在我们很多城市的建设思路都是向大都市迈进,同时城镇化建设扑面而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将生态、绿化等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