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卢小龙 胡瑜珊)为贯彻落实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动我市产业集聚区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好质量迈进,7月4日,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在市百花之声大剧院召开。市委书记郭瑞民、市长乔新江出席会议并讲话。
市领导张春香、宋效忠、王道云、高俊峰、刘国栋、冯鸣、方波、李湘豫、焦豫汝、杨慧中、李水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
郭瑞民在讲话中首先分析了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他说,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我们的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势头良好,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但是,从层次和规模看,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集聚区发展不仅是当前的大事,而且事关全局和长远。因此,必须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郭瑞民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变化。尽管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不高,但是其作用和影响已经显现。在最近的调研中,我有这么几点感受:一是思想认识在转变。突出表现有两点:一是对发展工业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更多地关注工业、学习工业、研究工业、支持工业,已成为全市上下共识。二是对市情有了新的认识。过去讲信阳的特点,多是强调“老、边、穷”。而今,我们从发展的视角分析市情,认清了前沿、生态、民智三大优势。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才提出了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的定位,才确立了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等主导产业。这三大优势也得到外界广泛认可。二是工作方法在转变。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很重要的是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不局限于现在有什么,而是认真地反复地分析、研究信阳能够做什么、能够做好什么。由于立足实际,尊重规律,我们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客商的高度认可。在招商引资中,积极开展“四一”招商行动,突出“点对点”,不搞大呼隆,明确方向,瞄准对象,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持续洽谈对接,成效越来越明显。三是发展方式在转变。把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贯穿于产业集聚区建设始终,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资源高效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增强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四是对外形象在转变。信阳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引起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电视和手机也成为信阳的“符号”。新兴工业城市的形象正在逐步树立起来。
要主动迎接新挑战。建设产业集聚区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过去有困难,今后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这是一场硬仗。打好这场硬仗,首先需要相应的能力。信阳是传统农区,大家对发展工业不是很熟悉,有的甚至很陌生。工业和农业确实有很大不同,用抓农业的方法是抓不好工业的。现在一些同志不知道该确定什么主导产业,不明白该怎样发展主导产业,主要是缺少相应的能力。要想抓好工业,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就要抓紧提升应有的能力。否则,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肯定是一句空话。其次需要主动的服务。招商和服务是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两件大事。为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最近市里要成立两个高规格的办公室,一是开放招商办公室,二是招商项目落户服务办公室,分别由副市长挂帅。服务不能一次性或阶段化,而要长期化、常态化,这样才能有助于企业发展壮大,才能吸引来更多的企业和优秀人才。再次需要必要的投入。我们的产业集聚区现在实力还很弱,如果让它自己滚动发展,不可能成长起来。最近几年,各级财政必须树立“围绕生财抓聚财、抓理财”基本指导思想,千方百计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筹集资金。兑现优惠政策、完善配套设施都是要花钱的。没有投资,难以引资。很多签约项目迟迟落不了地,原因就在这里。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展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最后需要攻坚的合力。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加强协调、合力攻坚。如果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站在自身利益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产业集聚区建设寸步难行。我市绝大多数部门和单位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态度是积极的,工作是主动的,但是也有少数部门少数单位大局意识不强,不能按要求去做。任何有碍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要全力推动新发展。当前,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虽然产业发展方向基本明确,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产业集聚区缺少大的龙头企业带动,尚未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步伐向前走,一鼓作气干下去,一定会迎来广阔的前景。反之,稍停或稍慢都可能错失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