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青云 通讯员 邵梦华 袁祖祥
这里,我们常听到令人震撼的号子声,那是他们晨练的节奏;这里,我们常邂逅三五个飒爽英姿的身影,那是他们震慑犯罪的武装查缉;这里,我们常看到呼啸而去的警车,那是他们飞驰突发事件现场的出征;这里,我们常遇到解急救困、一招制敌的动人场面,那只是他们平时执勤的掠影……
他们就是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的民警。当年一支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队伍,为何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为拥有百余名正式干警,装备数百万元的公安劲旅,战绩与实力丝毫不逊省内老牌同行?带着好奇与疑问,我们拜访了这支队伍的领军人物,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支队长王如新。
2005年6年,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挂牌成立,当时仅有两间办公用房、12名在职民警,没有其他任何称得上是“电器”的设备,可谓一穷二白。面对困难,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一班人不等不靠,迅速理清了工作思路。支队长王如新,副支队长王卫东、刘燕杰每人兑款3000元作为启动资金。之后,支队又向个人举债25万元购置了6辆巡逻工作车。就这样,一支带有“巡警”标识的队伍走进了面积为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40万的信阳中心城区。尽管人手少,但是他们履行职责不含糊,巡逻、防控、接处警,“白天见警车,夜晚见警灯”,悄然提高着城市“安全系数”。这支“苦干不苦熬”的队伍逐渐引起了上级党委的关注和支持。从人员、资金到政策、待遇上做到对巡特警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目前,该支队办公用房、住宿用房、训练场馆面积达6800平方米,人均面积超出省厅规定标准,各类装备价值300多万元,达到了部颁标准。
作为市公安局第二大警种,巡特警支队多年来始终保持着民警“零违纪”、执法“零过错”的纪录。“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我们在管理上没有什么窍门,就是依靠制度,严格管理,一把尺子量长短!”谈起队伍管理,王如新深有感慨。面对近100多人的队伍,如何开展科学有效的管理成为支队领导的“挠头事”。为此,支队领导多次走访其他地市,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在工作实践中,支队确立了制度管人理念,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先后确立完善了48项规章制度,基本上涵盖了民警的学习、工作、训练、执法、生活等方方面面。与此同时,支队大力开展法纪观念教育,严兵先严官,强调领导带头遵守纪律。“制度是钢,谁碰谁受伤”的理念在支队深入人心,形成了“靠制度管人,以管理增效”良好氛围,支队正规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主要担负着巡逻防控、打击暴力恐怖犯罪、处置群体性事件任务,无论是在街面打防一线,还是在外突维稳现场,这支队伍屡立战功,有口皆碑,靠的就是多年来的用心做事与实战磨砺。访谈中,王如新说:“惟有专业,才能成就主业。多年来,支队始终以‘特’字为目标,‘锤炼特别技能,锻造特别精神,铸就特别忠诚,不辱特别使命’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这种追求才成就“首战用我,用我必胜,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警种优势,成就了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在800多万老区人民心目中的分量!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哲人的感叹,成了巡特警人的自觉行动。如何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舞台上,演出一场自己当主角的大片,在山花烂漫的征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栖息处”?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必将把唤醒斗志、激发干劲当首要任务,上下形成共识,不争论,不折腾,以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让群众安居乐业为衡量标准。在“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和“大干小困难、小干大困难、真干没困难”的理念支撑下,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社会稳定为己任,向着建设一流警队、打造精锐之师的目标高歌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