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唐耀兵)2012年以来,全市卫生系统牢牢把握深化医改这条主线,以为群众提供更加有效的健康服务保障为目标,在完善保障制度、加强基础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等方面不断加力,圆满完成各项卫生工作。

新农合制度不断巩固完善。2012年,全市(不含固始县)共有参合农民520.01万人,参合率99.29%。全市新农合基金累计补偿医疗费用13.92亿元,享受新农合补偿的参合农民810.61万人次。参合农民平均住院实际补偿比由2011年的44.44%增长到54.97%,增长了10.52个百分点;全年7.68%的住院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2012年的新农合基金总支付率为92.33%(理论值为84-96%),是全省新农合运行最好最平稳的地市。乡级门诊统筹工作在全市铺开,扩大了参合农民的受益面;进一步提高了大病重病的保障水平,对一次性住院费用超过6万元、10万元的参合患者,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0%和90%。总额预付式的支付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县乡两级运行平稳,其中潢川县县乡两级次均费用分别下降了3.56%、0.39%,息县人民医院次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了259.69元,市第五人民医院下降9.97%,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基本药物制度有效实施。全市174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基本药物制度的全覆盖,村卫生室启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据统计,2012年,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约3.8亿元,让利群众1.29亿元,与实施前相比药价平均下降31.96%,门诊次均费用同比下降9.6%,门急诊诊疗人次增加36.2%,住院人次增加24.5%,全市基本药物采购支付更加规范、药品流通更加有序、药品价格明显降低,真正使群众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罗山县、新县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扎实有效,群众普遍反映看病费用明显降低,全市药政工作也跨入了全省先进行列。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2012年,共筹集市级以上卫生事业发展资金4亿元,较2011年增长23%。有力地保证了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全年共争取中央投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2个,总投资8000万元,新建和改造面积近4万平方米,项目数量与项目投资额度均位居全省前列,项目建设进度一直位列省辖市第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使我市县、乡、村硬件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

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开展。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定期上报和通报制度,强化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确保其认真履职、规范服务。至2012年12月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43%,其中电子化建档率为89.41%。我市建档率、健康教育次数等12项指标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息县探索出的“政府购买、服务同质、合同管理、乡村一体、绩效支付”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部、省卫生厅的高度赞誉。新县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示范村创建活动确保了服务的效果和质量。重大妇幼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叶酸补服项目累计执行进度分别达117.9%、127.5%;平桥区、罗山县作为全省第二批项目试点县区已免费为4.16万名农村妇女分别进行了宫颈癌、乳腺癌的检查。

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务实创新。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发放实行多种模式。平桥、浉河等县区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为绩效考核的核心,结合业务收入,综合考核发放绩效工资;潢川县将卫生院收支结余的15%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同时,将业务收入的2%作为院长奖励基金;商城县政府每年拿出50万元对乡镇卫生院有贡献的业务骨干进行奖励;息县县政府将绩效工资与按病种付费结合起来,拿出部分按病种付费结余资金奖励医护人员。商城县、平桥区人社部门对100余名有卫生资格证的临时聘用人员进行了专项考录,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转良好,乡镇卫生院人员稳定,业务骨干无流失现象,业务收入稳步上升。

信息化建设持续提速。市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正式成立,260平米的市级卫生区域平台数据中心建成并运行良好。市中心医院已于去年9月底实现了与省级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及信息报送,电子病历系统(HIS)已涵盖门诊挂号、出入院登记及收费等九个核心科室,满足了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功能日趋完善。全市21家二级医院均配备了专业信息人员,开展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罗山县、息县人民医院成效显著。通过开展业务轮训,基本实现了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及村卫生室各有1-2名人员熟悉和掌握卫生信息化的基本技术及操作技能。启动了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息县依靠项目支持、潢川县加大投入力度,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走在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