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伍鲲鹏
扎堆的婚礼红包、铺张的红白喜事、网晒的开支账单,一些人痛陈身边种种“人情消费”,发出无奈的感叹,更多人的则是呼应和同情。在党中央明确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当下,有必要给越来越热的“人情消费”泼些冷水,以求端正社会风气。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重视礼尚往来。礼尚往来的核心是礼仪规矩以及彼此之间的情意,并非礼品实物的价值多少。此所谓“恭敬之心,礼也”。这也正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说法的由来。因此,尊崇礼仪,重视与亲朋好友的关系,理应重视内心而不是礼物的价值。
“人情消费”在一些地方泛滥,沦为一些人的经济“债务”,究其原因是片面推崇礼物价值,这是对礼仪传统的一种误读和背离。如果说面对亲朋好友的婚丧嫁娶、盖房生子,随一份礼表一份心意尚在情理之中,那么个别地方借猪牛下崽都办事收礼就殊为可笑了。这种行为收获不到送礼者的内心诚意,只剩下敛财的嫌疑,已经与人情往来无涉,算不得真正的礼仪。
应该看到,一些人为“人情消费”所累,通常都有以礼来维持感情的愿望。感觉不送礼或礼薄会没有面子,害怕为此会疏远感情,这其实已经坠入了盲目攀比、以礼物贵贱来比拼感情亲疏的误区。本不想送又非要送,明知送不起却不量力而行,如此便陷入了“人情消费”的怪圈,为各种“人情消费”所累。
“人情消费”的泛滥是人际关系的扭曲,放任其愈演愈烈,不仅会使人际关系趋物质化,而且会让人们之间的情谊变得更加淡漠。“君子之交淡如水”,从内心出发,从实际能力出发,少一些实物礼品、多一声电话问候,少一个现金红包、多一句真诚祝愿,人情可能会更加简朴而美好。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