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勇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数量大、活力强、层次多,在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农民工中间发展党员是一个重要课题。
建立“一账”、“一卡”,激发活力源头。青年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一些村的党员发展遭遇瓶颈。这就要求各基层党支部要转变思想观念,变“等上门”为“领进门”,主动作为,掌握农民工的第一手资料。一是摸清家底,找准培养对象。在设立“民情台账”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台账”,全面采集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信息,做到“六个明白”,即明白基本情况、明白外出时间、明白所从事的职业、明白务工的地址、明白联系方式、明白思想动态。二是异地共管,掌握思想动态。党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与其流出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委托其代为培养,把青年农民工的从业表现、思想动态填入双向联系卡中。返乡后,农民工将联系卡上交村党支部,使支部能及时掌握农民工思想动态。
实施“联村”、“挂户”,构建培养机制。一是分层挂联,消除地域差异。实践证明,把发展农民工党员与工作实绩挂钩,实行乡镇党员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村并协助抓好党员发展工作,驻村干部、村支部委员以及村里党性强、责任心强的党员每人至少挂联一户素质高、作风正派的农民工,结对帮扶,结对培养,开展“一带一”、“一帮一”活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村党支部通过邮寄学习宣传资料、电话、“QQ”视频等方式与其进行谈话,主动与他们交流思想,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党员的原则、程序,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党、认识党、热爱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实现入党积极分子流动到哪里,教育培养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每年年终时,把“联村”、“挂户”的情况作为民主评议、考核党员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是机动培训,教育见缝插针。推行“流动党校”、“亲情党课”,坚持统一与分散相结合教育培养农民工。利用平时农民工返乡探亲时间,上门讲党课,说政策;利用春节农民工集中返乡时机,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资料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集中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
推行“跟踪”、“严审”,确保发展质量。一是跟踪管理,定期帮教。对每名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专人结对培养管理,建立谈话提醒制度,指定联系人定期帮教。各乡镇党委对重点培养对象进行动态管理,掌握思想动态,引导优秀返乡农民工积极分子回乡创业,提供村组干部、群团组织负责人等重要岗位锤炼其党性,使他们在思想上早日入党。对条件成熟,本人有入党愿望的及时吸收入党。二是严格审查,宁缺毋滥。实行入党积极分子“双向推荐”。在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上,实行党组织推荐与党员群众民主推荐相结合,凡党员群众推荐不过半数的,一律不能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政审“双向考察”。对流出地党组织确定的发展对象,既到用工单位进行考察,又注意到原籍村了解情况、征求意见;流入地党组织发展农民工入党的,既看在工作中的表现情况,又征求原籍村党组织的意见。实行发展对象“两地公示”。将发展对象的有关情况分别在流出地位、流入地进行公示,接受两地党员群众的监督。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