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司宣
法治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关系着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市司法局勇做法治社会的建设者、推动者,以维护和谐为己任,紧紧围绕推进法治信阳建设的总目标,进一步强化司法行政各项职能,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大力实施“人民调解安心工程”、“法律援助惠民工程”、“法制宣传近民工程”、“法律服务便民工程”等惠民利民政策,着力推进司法行政服务保障民生的各项工作,努力推进全市法治环境建设,切实提高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
强化法制教育职能 创新普法宣传阵地
市司法局坚持以常态普法助推法治建设进程,利用“每月一法”、“法律六进”和各类法制宣传活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常用法律法规,法律宣传覆盖率达90%以上,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为我市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抓好法制宣传阵地建设。依托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在全市新增法律书屋(图书角)100多个,举办信阳市首届法治文艺汇演,组织优秀作品征集、评选等主题活动,把法治题材纳入文学艺术创作、舞台艺术表演等形式中,精心选编了音乐快板《普法工作是典范》、《三找司法》等优秀法治文艺节目在全市推广。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依托我市悠久的文化底蕴,举办“法制宣传一条街”、“法制广场”、“法律夜市”等活动,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在《信阳日报》、信阳电视台常年开设专栏,扩大了法制宣传的覆盖面。利用城区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平台,刊发普法宣传信息5万余条,在全市城区共建立固定普法宣传橱窗30余个、大型广告牌5个;镇、村固定宣传橱窗400余个,大型广告牌56个,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
组织送法集中宣传。组织全市律师坚持每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开展送法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三八妇女节、国际禁毒日等重大节日,组织法律工作者开展法制宣传一条街、大型法律咨询等活动,通过赠送法制宣传资料、义务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强化人民调解职能 维护基层社会和谐
市司法局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己任,着力于预防冲突、调处纠纷、化解矛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积极开展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
实现调解全覆盖。市司法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健全了乡、村、组三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立了医疗、交通事故、工伤、劳资纠纷等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市现有人民调解委员会3500多个,配备人民调解员14000余人,达到了村级人民调解组织的全覆盖。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活跃在全市的田间地头、社区乡镇、车间工地,对发生纠纷的当事人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化干戈为玉帛,以实际行动展示“东方智慧”,共创和谐社会。“有矛盾找人民调解!”已成为我市人民群众的口头禅。
拓展调解新领域。针对近年来医患对抗事件频发的现象,市司法局勇挑重担,牵头组建信阳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将医患纠纷纳入人民调解轨道,用法律规范定分止争,用免费调解减少诉累,使医疗纠纷的解决成本更低,成效更加突出,先后组织并参与调解医患纠纷60起,调解率和调成率均达到100%,达到了医院、患方、政府、社会多方满意的调解目的。
落实调解新要求。市司法局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工作信息化、组织化、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和服务,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专项攻坚”、“人民调解质量年”和“争当人民调解能手”活动,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专项攻坚”、“人民调解春风化雨”活动,组织全市基层人民调解员深入矛盾多发区,以民生交通事故、拖欠农民工工资、征地拆迁等为重点,现场以案释法,排查化解矛盾。
强化法律服务职能 推进惠民利民工程
法律服务的水平直接影响社会风气与公平正义,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司法局加强律师公证执业道德建设,规范执业行为,发挥律师公证的职业优势,广泛参与公务服务、社会服务、公益服务,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组织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组织优秀律师参与信访接待,促进党群关系和谐。全市律师共参与市、县两级信访接待和领导接访1380余次,接待信访群众4160人(次),平息上访事件38起;组织律师为全市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定期开展义务法律宣传、法律讲座和义务咨询,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免费代写法律文书280份;选拔优秀律师担任残联常年法律顾问,减免残疾当事人的代理费用,代理残疾人维权案件176件,减免代理费43550余元。
推动法律援助服务整体发展。在全市市县两级法院设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办公室11个,在全市乡(镇)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工、青、妇、残等设立法律援助受理点和联络点265个,实现了乡(镇)和农村法律援助全覆盖。深化实施“金手杖”工程,在信阳籍农民工集中的全国32个城市建立了91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引导200多万外出务工农民就近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将留守儿童纳入法律援助范围,解除外出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开展各类法律咨询服务。发挥基层法律服务者的职能优势,努力帮助群众释疑解难,让法律咨询服务遍布城乡村落、进入千家万户,进一步掌握化解矛盾纠纷的主动权,主动贴近群众,依法疏导涉法热点问题,把法律服务者打造成群众维权解困的“热心人”。全市12348电话咨询热线24小时开通服务,对群众反映的涉法矛盾问题,依照有关规定引导当事人按照适当途径寻求解决,对符合援助条件的困难群众立即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预防和制止上访事件和恶性事件的发生。
建立公证、司法鉴定绿色通道。该局作出公开承诺:全市公证机构为老年人、残疾人实行上门服务,司法鉴定对涉及残疾人、外出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减收20%费用。加强对绿色通道办证案件的检查,确保有详细记录,有当事人反馈意见和电话。截至目前,全市公证机构为年老、疾病、行动不便的当事人上门办理公证742件,为困难群众、农民工等办理减免费用公证913件,司法鉴定机构减收费用4万余元,司法鉴定机构事项采信率100%,办理的所有事项均保持零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