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振乾 孟耀军 雒根生
当过3年兵的他,凭着执著与坚定、勤劳与智慧,将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带上了富裕之路,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5万元。
他,就是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优秀退伍军人、河南省武陟县何营东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何永利。
(一)
1992年,何永利从部队退伍。在外打拼几年后,他回到村里,承包了20亩黄河滩淤泥地,向村里老养鱼户学技术,自费订阅专业书刊,逐渐摸索出一年两茬鲶鱼养殖模式。
在长期的传统池塘养鱼过程中,何永利发现,由于北方冬、春两季温度较低,自然条件下鱼类生长缓慢,因此冬、春季节水产品价格也相对较高。
“是不是可以像种植蔬菜那样,用温室大棚来养鱼?”这年秋天,在其他养鱼户卖鱼时,何永利把鲶鱼囤在温棚到春节前,结果平均每斤价格比秋季高0.4元,10万斤鲶鱼多收入4万元。
“既然鲶鱼能在温棚里成功越冬,也应该能喂养。”何永利有了进一步设想:变囤养为喂养。
2004年10月,何永利建了一个8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养鱼实验池,打了一眼50米深的机井,购置了一台水泵和一台用于加温换水的锅炉。
为准确掌握鲶鱼的生活习性,何永利每天吃住在鱼池边,逐渐摸索出冬季温室大棚养殖鲶鱼技术,鲶鱼成活率在95%以上,平均尾重达750克。他趁热打铁,又在邻县利用电厂冷却水养殖鲶鱼、罗非鱼,两年时间净赚200多万元。
小鲶鱼成就大梦想。何永利的成功在本地引起反响。他有头脑、能致富、敢担当,村民们认定这样的人就是他们的主心骨,能够带领他们致富奔小康。
2005年,何永利当选为何营东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二)
“只顾自己富,不配当干部;带领群众富,才是好干部。”如何实现“人心思齐”到“人心思富”的转变,成为何永利思考的问题。
为解决村民养鱼资金难题,何永利用自己的养殖场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并把温室养鱼技术无偿传授给村民,手把手交他们养殖技术,帮助建鱼塘,提供鱼苗。
何永利在实践中发现,要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农民合作社是个很好的模式。
2007年,何永利依托自己的鲶鱼养殖场,创办了武陟县首家渔业合作社,建立反季节温室养殖大棚150座,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方式,降低了村民养殖成本,不仅让养殖户得到了实惠,而且激发了大家致富的热情。何营东村95%农户进行鲶鱼养殖,并辐射到周边10多个村庄,合作社由成立时的20多户3000亩地,发展到目前2000余户3万多亩地。
“作为党支部书记,应身在群众之中,心在群众身上,视群众如父母,把群众当爹娘。”何永利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全村150多户,不管哪家有难事,他总是全力帮助。
2008年9月,由于暴风把电线刮断,村民何现中的3个成鱼池、2个苗池的鱼缺氧全部死亡,损失40多万元。何永利主动提供资金、帮助贷款,使何现中渡过了难关。
(三)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企盼解决的事做起。”这是何永利上任后对全村父老乡亲的庄严承诺。
何永利首先打响了“治乱战役”。他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等问题入手,按照法律程序收回了200多亩“公家地”,补偿给那些因修路失地的村民;实行“阳光村务”制度,公开村里各种政务、财务,让村民当家做主,参与管理监督。
随后,何永利又带领村民打响了“治路之战”。
何营东村通往省道詹泗路唯一的村路,由于种种原因,路面一直没有硬化。
“一定要修好这条路。”何永利带领全村500余劳力,在工地上埋锅做饭,风餐露宿。4个月后,何永利整整瘦了20斤。通车那天,村民们像过年一样,敲锣打鼓、扭秧歌、放鞭炮,还自发在村头立了一块碑,把这条路命名为“连心路”。
何营东村距郑州仅30公里,毗邻焦作东站,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何永利鼓励农户发展运输业,建起了水产、木材、畜牧三个交易市场。
看着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何永利又把精力放在改善居住环境上。
2012年5月,武陟县开始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何永利专门到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考察,按照城镇化、现代化的标准,开工建设何营东村新社区。目前,占地50亩、可容纳400户的新农村示范社区建成,部分农户已经入住。
站在何营东村新社区二期施工现场,何永利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计划再建成可容纳2600多户、8000多人的大社区,全村以及周边村庄群众都可以入住,享受到设备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城市生活。
(新华社郑州5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