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杭民
青海大通548名学生“营养餐”食物中毒;广西都安400余名小学生喝“营养餐”牛奶腹泻;云南富源某小学给学生供应发霉面包做营养餐……短短一个月内,多地接连曝出学生“营养餐”食物变质、中毒事件。接连曝光的“问题餐”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质疑:一边是食物变质,另一方面是营养缩水,“营养餐”究竟营养了谁?(5月26日《中国青年报》)
“营养餐”究竟营养了谁?这个问题我们貌似问得很不耐烦了。
2011年10月,我国启动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初步测算,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家营养改善补贴计划实施细则》明确提出,专项资金必须保证每一分都用到孩子身上。但由于被挤占挪用,一些地方营养餐变得“廉价低质”。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前不久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3年春季视频调度会上说得掷地有声:“任何人都不能打孩子的主意,要让那些从孩子嘴里抢食的人身败名裂”——放出此言的背景,其实大家都懂的,学生“营养餐”变质、中毒事件屡屡被曝光,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提供营养膳食的补助款,经常被质疑,成了一些人嘴里的“唐僧肉”。
从孩子嘴里抢食,“营养餐”怎能不“中毒”?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落实过程中的“变味”、“变馊”,真的是我们极不愿看见的现实。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如今最严重的一个民生问题,“食以安为先”,国家财政投入那么多专项资金来改善学生的营养,可在国家专项补助资金屡次成为“唐僧肉”的现实语境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那100多亿的财政专项资金,会成为一块多肥的“唐僧肉”?着实令人焦虑担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和手段,我们凭什么相信,每生每天补3元都能专款专用、一文不少地用在孩子的身上?究竟有多少财政专项资金会被渔利、分享?会从孩子嘴里被人抢走?至于那些营养餐的质量、营养究竟如何?恐怕也是家长们担忧的大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得很令人欣慰,“任何人都不能打孩子的主意,要让那些从孩子嘴里抢食的人身败名裂”。可是,从孩子嘴里抢食的人,真的会身败名裂吗?在问责正成为一些地方的应付敷衍手段,要让打孩子主意的不法分子身败名裂,恐怕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再说了,要让那些从孩子嘴里抢食的人身败名裂,也不仅仅是教育部一家的事情,牵涉到纪委、公检法等诸多部门,如果在打击“抢食”上形不成合力,那震慑效果还是有限的。
当务之急,是学校在采购中实行阳光采购,公开产品的价格、货源等,大力创造条件接受家长和公众的监督;而对胆敢打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补助的不法分子要在党纪政纪、司法执行上予以严惩,而不是出了问题“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让完善的执行力迫使那些人不敢打孩子的主意,不敢从孩子嘴里抢食。
(据《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