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黄世英瘫痪的第12年,袁飞20岁。同她一样年龄的姐妹们一个个外出打工挣钱了,而袁飞一直在家悉心地照料妈妈。
这年春节后初四上午,同龄的在外地打工的姐妹们来到袁飞家,对她说:“小飞,跟我们一起出去打工吧,一年能挣到二三万块哪,工作既轻松又自在。”袁飞多么想出去打工呀!这话让瘫痪在床的黄世英听见了,中午,她一边吃一边流着泪对袁飞说:“小飞呀,这些年苦了你,你要想出去打工就出去吧,你别管我了。”袁飞喂完饭后说:“妈,您放心吧,我不会出去打工的,我要照顾你一辈子!”黄世英接着说:“我不能再拖累你了。这样守着我,还会耽误你的婚姻大事的!”袁飞说:“妈,我就是结婚了也不离开您,也不离开这个家,我要一直照顾您!”
由于长期瘫痪在床,黄世英双手肌肉萎缩,不能拿东西,两腿萎缩得像两根木棍,没有知觉。袁飞每天为母亲洗头洗脚,端屎倒尿,定时换洗垫褥,打扫房间。夏天,袁飞在母亲床头点上卫生香和蚊香,驱散屋里的臭气、蚊虫。她还在母亲床前的茶几上放一台电视机,经常选一些豫剧节目给她看,打消母亲长期瘫痪卧床不起的寂寞。
平时,袁飞为了给母亲补养身体,养父给她买衣服的钱都舍不得花,而是用这些钱买来鱼肉、鸡蛋等营养品,给母亲补身子。
袁飞21岁那年,一位亲戚给她介绍一位男朋友。她对那位亲戚说:“你给我介绍男朋友可以,但我有一个条件,结婚时男方必须到我家落户,我同他一起照料我妈妈。”那位亲戚把袁飞的话带给那个男孩后,男孩很快退却了。对此,袁飞并不后悔。
半年后,邻居大婶给袁飞介绍了一名叫高喜龙的青年。他们见面后,袁飞首先提出要男孩“倒插门”。高喜龙看袁飞尊老敬老,人又长得漂亮,很快就同意了这桩婚事。可高喜龙的父母不同意儿子“倒插门”。
有情人终成眷属。袁飞同高喜龙经过一段的交往后,终于得到父母同意订下婚事,于2011年农历十月十八在男方家里举行婚礼。按照当地风俗习惯,出嫁女三天回门。袁飞结婚第三天回娘家以后,再也没有回婆家居住,同丈夫一起在娘家一间仅10平方米的屋里住下来,继续承担起照料母亲的职责。
为了挣钱养家糊口,高喜龙到广州打工去了。这样,照料母亲的重任又完全落在袁飞身上。
2012年11月29日上午,给母亲喂药时,袁飞突觉腹痛,当时在家的丈夫立即把她送到往流卫生院妇产科检查。医生说她已到分娩期,让她立即做好产前准备。袁飞同丈夫回家后,做好午饭,然后托着即将临产的身子给母亲喂饭。当天下午,袁飞同丈夫一起到往流卫生院,夜晚就生下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按照当地风俗,出嫁的姑娘生孩子当月是不能回娘家的,袁飞只好回到婆婆家坐月子。
在月子里,袁飞一心挂两肠。当给孩子喂奶时,她便想到瘫痪在床的母亲是否吃上饭。为此,她在月子里因担心母亲哭了三次。婆婆对她说:“袁飞,你在坐月子哭多了,以后对你的眼睛不好。”袁飞说:“我在这里坐月子,我爸在外劳动,家里沒人照看我妈呀!”
袁飞好不容易等到满月,她就急忙抱着孩子回到母亲身边,继续承担照料母亲的职责,至今也没有回公婆家,公婆想孙子时,只好来到袁飞家。
上要照料瘫痪的母亲,下要抚育自己的幼儿,抽空还要帮助父亲耕种责任田,加之丈夫远在外地打工,面对生活的巨大压力,袁飞一如既往地照料着母亲,洗澡擦身从来没有间断过。
2013年除夕的上午,袁飞同丈夫抱着两月的儿子,一家三口人回了婆家,同公婆一起吃了一个团圆饭。吃过午饭,袁飞抱着儿子对婆婆说:“妈,我现在回娘家去。”婆婆一听,不高兴地说:“你平时在家照看你妈,我们没有说的,今天是过大年,一会儿就要吃年夜饭,不管怎么说,你在家里吃了年夜饭再回(娘)家。”袁飞说:“我在这里过年,谁给我妈做饭喂饭呀!”婆婆阴沉着脸说:“不管怎么说,你今晚必须在这里过罢年才能回!”但含着泪的袁飞还是抱着儿子回到母亲家。
公婆一看儿媳含泪回娘家,顿时傻了眼。于是,公婆在后边一直追到袁飞家,向袁飞的父母说:“我们让袁飞在家吃年夜饭,她坚持一定要回来,我们担心你们老两口不知怎么回事,特地赶来看看。”袁飞不好意思地说:“爸妈,你们误会了,我回家主要是想给我妈做年夜饭。”
雁去燕归,春去秋来。16个春秋过去了,当年医生曾断言“黄世英的生命只能维护三两月”。然而,在袁飞不离不弃的精心照料下,黄世英至今仍健康地活着,记忆清晰,话语流利。
袁飞16年如一日照料瘫痪在床的养母,是人间大爱的体现,更是新吋期道德的标杆。她用大爱和善举延长了黄世英的生命,用真情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可歌可颂的赞歌。
罗圩村妇联会主任陈言慧说:“袁飞是天下难找的好青年,16年如一日照看养母,不是亲生女胜似亲生女,精神实在可嘉。”
“小飞对我比俺亲闺女还好!这十多年,要不是小飞天天照料我,我的骨头早就在土里沤烂了。”黄世英流着泪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