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然
见习记者 郭 靖
进入汛期,暴雨将对我市中心城区的防洪排涝提出严峻考验。5月25日至26日,尽管我市中心城区遭遇今年入夏以来首场强降雨,但大部地区基本安然无恙。据市气象台监测数据显示,此次,市中心城区最大降雨量达到106毫米。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体彩广场等个别区域小面积积水外,市中心城区大部分“老牌”积水地带并未出现长时间积水,更未出现一例因排涝不畅而导致的大面积积水,及城市道路堵塞和影响市民出行的现象。
从以往的“水淹老城”,到今年的经受住首场强降雨考验,我市中心城区为什么能抵御如此强降雨的侵袭?据记者从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采访获悉,关键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中心城区防汛工作的重视,得益于近年来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内河治理、对积水点进行改造,及结合我市实际及时开展新建单位(小区)配套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审核等工作,正是这些,使我市中心城区的防洪排涝体系,首次经受住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侵袭的严峻考验。
防范内涝,关键在于提高城区“排水量”。据悉,我市中心城区共有12条城市内河。往年,每到汛期,全市的雨水、污水全部汇集到这12条内河里,由于内河长年清淤不力,以至于每到汛期,市中心城区部分地段就会出现局部大面积积水现象,给市民交通出行带来诸多不便。2008年以来,为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打通城市内河防洪排涝“动脉”,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内河治理纳入市政府对市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截至目前,市政府已投资数亿元,先后完成了对五里沟、黑泥沟、棉麻沟、化工沟、青龙河、平西沟、电西沟、新申河等8条城市内河的重点治理。同时,市委、市政府还重点对中心城区新申河及黑泥沟进行了“雨污分流工程”治理。截至记者发稿,总长28公里的8条内河,共拆除重建桥近50座、清除35万立方米淤泥及河床阻碍物,从而使内河防洪排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的标准。(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