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春

在内蒙古赤峰市7000多万亩草原上,原来散放的牛羊住进了标准化养殖小区,圈养、轮牧使草原生态焕发生机,越来越多的草场用上了大型喷灌等机械,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加着农牧民的收入。该市农牧业局局长李自学说:“全市狠抓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粮、肉、菜、草、乳等五大主导产业平衡发展,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年带动农牧户69万户,人均产业化经营纯收入达4400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65%。”

产业化发动“新引擎”

作为农牧业大市,赤峰农牧业“长”在资源,但却“短”在缺少深加工、缺乏竞争力强的企业。为此,市委、市政府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举全市之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思维。市农牧业局组织实施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提升工程”,各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引导农牧民走向市场、促进农牧业向现代化迈进的“新引擎”。

市委书记王中和说:“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合理分布各类园区,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解决布局分散、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企业生产排放影响环境等问题,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市长包满达说:“要下大力气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国内大型龙头企业整合该市农牧业资源、建设基地和深加工项目,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近几年,赤峰市本着“培育本地的、吸引外地的、整合小型的、扶持规模的”原则,围绕粮、肉、菜、草、乳等五大主导产业,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该市也培育了新新杰果菜公司等一批本地企业。目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4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68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4家。据统计,该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26家。

五大产业各领风骚

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106家,建设我国玉米深加工的“生力军”——

赤峰市是我国玉米的“黄金生产带”,年产玉米300万吨左右,加工增值潜力巨大。宁城京都淀粉有限公司达产后年可加工玉米60万吨,生产系列食用淀粉。内蒙古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产后年可加工玉米60万吨,生产30万吨氨基酸系列产品。赤峰锦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玉米15万吨,生产食用淀粉10万吨。赤峰瑞阳化工有限公司年加工玉米10万吨,生产季戊四醇2万余吨,出口美国等国家,年创汇230万美元。这些企业和项目的建设,不但转化了当地产的玉米,解决了当地农民卖粮难的问题,还利用订单等形式带动农户约18万户,增加了玉米种植户的收入。

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肉类加工企业100家,建设国家重要的肉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赤峰市肉类资源丰富,年出栏肉牛105万头、肉羊680万只、肉猪270万头、肉禽6000万只、禽蛋30万吨,肉类产量约占内蒙古自治区肉类产量的20%,禽蛋在北京地区销售量占到市场份额的40%。

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蔬菜加工企业32家,打造京津唐地区的“菜篮子”——

近几年,该市蔬菜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建成100万亩露地蔬菜、71万亩温室大棚,已形成年产蔬菜瓜果438万吨能力,成为京津唐地区反季节蔬菜的重要供应地。赤峰新新杰果菜保鲜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新说,几年来公司一手抓蔬菜基地建设,在7个旗县发展蔬菜基地5万多亩,自行收购加工蔬菜4万多吨,带动3万多农户种菜致富。

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饲草料加工企业37家,打造我国饲草料产业的“绿色旗舰”——

赤峰市现有可利用草原7300万亩,年人工种植饲草饲料作物380万亩,年产牧草240万吨、青贮饲料500万吨。近年来又在北部五个牧业旗实施了“百万亩节水种草工程”。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牧草资源,高效的苜蓿生产基地,极大地吸引了北京首农集团等企业纷至沓来。

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3家,建设我国奶制品生产的“后备基地”——

全市现有奶牛养殖小区89个,存栏奶牛18万头,年产鲜乳约40万吨。赤峰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最早落户赤峰的大型乳品加工企业,是伊利集团在京津唐地区的重要奶制品生产基地。到去年年末,公司总资产达1.3亿元,年完成销售收入38135万元,实现利税2553万元。在该公司带动下,元宝山区建设规模化奶牛牧场30处、标准化奶站30处,奶牛养殖户达到1210户,养殖奶牛4.1万头,累计产奶量达到7.57万吨。

(摘自《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