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宗 巍 高 楠 姜明明
近日,记者在吉林省九台市、德惠市等粮食主产区采访时发现,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问题,一些农民逐渐意识到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地及农作物生长的危害性,开始盘算起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账”。
在德惠市松柏周家村,德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李东波正在田间指导农民进行春耕的收尾工作。“东北的黑土地非常肥沃,但近年来土地营养流失严重。”李东波说,“农民为追求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有的耕地1公顷用肥达到1吨。”
隽洪兴是德惠市有名的“传奇农民”,他带头兴办的隽星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可利用土地面积60公顷,是一家集无公害农业种植、东北民猪饲养为基础的综合性农牧业生产体。
在合作社的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示范区,隽洪兴望着50多垧的示范田,规划着有机种植的前景:“合作社主要是朝着有机方向发展,养猪、种粮、大棚种菜都用有机肥料。因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用有机肥改良土壤3年以后,就可以形成有机土地,从而使生产的粮食、用粮食喂的生猪都是有机的了。”
隽洪兴向记者算了一笔“生态账”:“我们一年能生产2万吨有机肥,除自用外,剩余部分进行售卖,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益。”他说:“现在很多农民都意识到有机肥的重要性,改用有机肥以后,土壤的改善直观可见,长出的苗都不一样。长远来看,有机肥种植必是大势所趋。”
村民王喜顺也从有机肥种地中尝到了甜头。“长远来看,将土地改良之后,粮食价格随之提高,我们生产出的有机玉米,喂猪或深加工,价格是普通玉米的一或二倍。”他说。
在李东波常年下乡指导农民种粮的经历中,对她触动最大的是,与长远的生态利益相比,农民更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现在一些农民种完地后打上除草剂就外出打工了。现在的湿度不够,除草剂的效果肯定不会太好。”李东波说。
在李东波看来,现在多数农民只知用地不知养地,对土壤的损伤比较大。她说:“当前,农业部门需要积极引导农民科学种植,通过推广新型栽培技术以及土地流转等形式,让越来越多农民感受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新华社长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