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河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文化只有植根于群众,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长久地焕发生机和活力。目前,在群众中活跃着很多文艺人才和大大小小的文艺团体,他们为繁荣地方群众文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但是这些参与者大多出于个人爱好,即便是“文艺团体”也多数是自发组织的,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固定人数,以致出现了群龙无首、各自为战、后继乏人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文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要想光大地方文化艺术,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领导重视是关键,部门引导是保障,群众参与是基础。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借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要把发扬光大地方文化艺术、繁荣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团结和组织好辖区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尤其是文艺专业人才,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共奏“交响曲”,这样才能把群众文化这台大戏唱活、唱好。
一是建立组织抓队伍。要促进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和发展,首先要改变本区域内文艺工作者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状况,要根据现有文艺工作者的现状,建立健全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诗词协会、摄影协会、作家协会、戏剧协会、音乐协会、舞蹈协会、民俗协会等协会组织和各种民间花会,选择有一定业务专长、有较高威望和较强责任心及组织能力的人为负责人,并在此基础上配齐团队“领导班子”,做到事事有人抓有人管,让文艺工作者有“家”的感觉。组织健全之后,通过召开例会等方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围绕主旋律研讨活动计划或创作题材,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和潜能,增强文艺团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团队负责人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文艺新人,做好传帮带,让团队中老、中、青结合,形成梯次结构,建设成德艺双馨、充满活力的文艺队伍。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创造条件,给文艺工作者展示才艺提供广阔的平台和空间,通过设“线”布“点”,连“线”成片,连“点”成网,抓“点”带“面”,真正让群众文化四面开花,普及起来。
二是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推出尖子人才,抓出精品力作。可以通过评选当地文化名人、文化名村、文化名居、文化热心人等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文化工作总结表彰会,给予成绩突出的文艺工作者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文艺工作者很多时候更看重精神方面的满足,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可,这就要求我们在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他们的精神需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他们所做的工作,并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文化人、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是濒危项目抓保护,新生项目抓引导。对于本地濒危的文化艺术,地方政府要做好资料留存、传承保护工作,要留住民族的记忆。而对于近年来新生的、有着很大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文化表现形式,要及时发现并积极扶持引导,培育其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引导其为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四是围绕活动抓特色。地方政府要善于抓住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和亮点,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让人们提起某种艺术形式,就想起这个地方,就像一提到河南就想到豫剧,一提到苏州就想到评弹一样,这样文化工作才算做到位。当然,在打出文化品牌的同时,还要深入挖掘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注意提炼地方的人文精神,让文化体现它最大的社会价值。
五是以文养文抓发展。要积极探索文化艺术走向市场的路子,让其可持续发展。各地通过举办展览、作品交流会、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本地各种有专长的文艺人才,提高文艺人才的知名度,让作品和演出走向市场。同时,还要力争形成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这方面,有些文艺团体在政府推介下,大胆地走了出去,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些文化人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打响了自己的作品,既增加了个人收入,维持了自身艺术的发展,又带动了周围更多的人投身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比如蔚县的剪纸,就是在农民艺术家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把小窗花做成了大产业,完成了传统文化向现代产业的跨越。
(摘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