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雪峰)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新县的涉外劳务、信阳建筑技工学校的建筑、信阳农专的茶叶、平桥的信阳菜……近年来,我市一批职教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响。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我市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探索出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
据了解,实施职教攻坚以来,我市多渠道投入职教攻坚资金超过11亿元,完成攻坚计划的220%,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的比例达到45:55。2012年,《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职业教育的“平桥样本”》为题,报道了信阳市职业教育的做法。
招商引资善借外力。近年来,我市各县区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既是公益性的也是产业性的特点,以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预期收益来吸引资金投入职业教育,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对行政审批“零”规费,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在土地、水电、交通、师资等方面予以支持,优先获得国家职业教育的政策性投资及政策性贷款等。这些优惠的条件吸引了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学生得到学习机会,投资人得到合理回报,实现了多方共赢。息县政府与江苏大丰教育集团签订投资协议,该集团投资6000多万元,在息县职高的基础上,建成了息县职业教育中心。短短3年时间,学校由濒临关闭发展到在校生规模3000人,使息县的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社会融资汇聚内力。实施职教攻坚以来,我市积极拓展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职业教育的渠道,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归拢使用,解决好职业学校配套设施不足的难题。各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的实力、经营特点,将学校食堂、宿舍、车棚、开水房等经营性项目,面向社会融资,由社会资金建设,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淮滨县政府把县中等职业学校餐厅、食堂建设进行公开招标,引进1000万元,明确产权归学校,建筑商获得15年的经营权。另外,社会融资4772万,月息0.85%由县财政负担,使该校迅速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当地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的摇篮。
筑巢引凤提升引力。职业院校是企业人才的“孵化器”,一所好的职业院校能够发展、带动一批企业。近年来,我市在建好职业学校、带动企业集群发展、实现专业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和探索。2009年,平桥区采取政府投入、银行贷款、企业投资、BT模式融资等方式,建成平桥区公共实训基地,一期工程占地400亩,总投资2亿元,目前二期工程已启动建设。平桥区政府一边筑好公共实训基地的“巢”,一边引进学校、企业的“凤”,并制定了学校、企业入驻的优惠政策,规定对率先入驻的学校,3年内无偿使用教学楼和宿舍;对培训机构,低租金使用培训教室;对入驻的企业,在厂房建成前,免费提供实训车间,帮助企业招工,提供免费技能培训。这些政策措施吸引了信阳航空服务学校、河南中华职教社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及上海携程旅行网、河南电信公司、台湾南纬集团等20家企业入驻,开展了呼叫业务、数控、服装制作、计算机运用、汽车驾驶与维修等培训,项目总数目前达到27种。
校企合作增添活力。针对部分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匮乏、实训设施短缺、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我市由政府牵线搭桥,力促校企联姻,鼓励行业企业出资参与学校建设,实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实施职教攻坚以来,我市职业院校与企业合办专业22个,企业投入资金2800万元,建设实训基地38个,培养熟练技术工人16万人。各职业学校扩大了规模、增加了活力,相关企业获得了人才、节约成本,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