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5月12日,母亲节。母亲虽然不是一种职业,但其实比任何一种职业都辛苦。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后,这个角色将伴随她一生。母亲节对于已为人母的女性来说,无疑是一个收获感恩的节日。然而,有很多年轻妈妈,对她们来说,母亲节具有双重意义:感恩自己的母亲,体会做妈妈的幸福。母亲节这天,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母亲。

母亲:让我们懂得了感恩

秦永,今年28岁,是一名音乐老师。记者见到秦永时,她正和女儿在早教中心上亲子活动课。在亲子活动课上,对于女儿的调皮,秦永显得很有耐心。整个互动活动中,她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不断调整和女儿的动作,以便让小家伙更加放松玩耍。年轻的秦永言谈举止之间透着沉稳。秦永告诉记者,自己12岁时,对母亲说想上音乐学院,母亲并没有把她的话当成儿戏,真的给她联系了音乐学院,之后,母亲带着她一直在天津求学,父亲不太支持,但是母亲放弃工作,丢下父亲,一直陪读。说到母亲,秦永有聊不完的话题,她说无论是在外求学,还是结婚生子,哪怕现在不能与母亲同住一个城市,但母亲对她的那种爱,已经渗入到她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张女士,今年34岁。“我家是农村的,高中毕业后,我就到市内做点小生意,虽然老家离市区很近,但生活上的不如意,使得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我妈总是说‘忙就别回来了’。她坐车经常会晕车,但隔三差五她都要到市内来看我,每次来都是大兜小兜的。夏天就带当季的蔬菜、水果,冬天就带腌好的腊肉,就连我爱吃的酸菜炒肉丝,她都炒好用小瓶装着给我带来,大米也是她一袋袋扛来的。我要去接她,她坚决不肯,总是提着东西走到我店里来,每次手都被袋子勒得通红。我现在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才知道当妈的艰辛。”

孙新建,今年53岁。“我小时候是在开封长大的,我们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平时都是吃红薯面、野菜,吃不上几次白面馒头,都馋得很。有一次我还在离家很远的学校上初中,我妈在家做了白面馒头给我送到学校来,当时正值冬天,她怕馒头凉了不好吃,就把刚出锅的馒头用东西包着,一路放在胸口暖着送来,放下馒头,她胸口皮肤已经被馒头的热气烫红了一大片,我吃着渴望已久的馒头,心里既高兴,又心酸。”

母亲:只要子孙幸福就好

王佳是平桥区一名高二年级的班主任,每天工作早出晚归,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早晚自习,回到家,王老师还要照顾丈夫和儿子的饮食起居。说起母亲节这个话题,王老师笑道:“母亲节这个概念我还是从11岁的儿子那里知道的。每年的这天,儿子都会买两枝康乃馨送给我,起初我还开心得不得了,结果一问,儿子说他的同学都买康乃馨送妈妈,他也跟风了。甚至回到家他直接一把把花塞给我,连一句祝福的话都没有说,就直接奔电脑玩游戏去了,我觉得挺搞笑的。”说起自己的节日心愿,王佳表示,她需要的是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我想这也是很多像我一样既要兼顾工作又要照顾家庭的所有母亲的心愿,我心里装的除了家人和学生,还应该有我自己,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身体健康,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闺蜜圈子。”

市民梁女士年近50岁,她告诉记者,看到商场里很多人给母亲买礼物,她的心情有点复杂,“我母亲前年去世了,现在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有时候看到好看的衣服,我还忍不住想,要是我母亲穿会是什么样子,母亲走了,但是母爱永远在我心里。”梁女士说,今年的母亲节恰逢周末,她准备回趟老家,“去母亲的坟前跟她说说话,在母亲以前劳作过的稻田和菜园附近走一走,她生前最爱干净,我回去了还要把老家那几间老房子打扫打扫,我想她在天上看着也会高兴的。”梁女士说:“我也是一名母亲,我的母亲之前教会我的大公无私、踏实做人的态度,我也会延续下来,交给我的儿女,我想这是对我母亲最好的怀念,也是我母亲节的心愿。”

市民徐大妈今年67岁了,每天上午来公园参加合唱团、玩玩太极球已经成了徐大妈雷打不动的习惯。说起母亲节有什么心愿,徐大妈告诉记者,昨天在外地工作的三个孩子刚与她通电话,问她母亲节要什么礼物,“到我这把年纪了,过不过节都无所谓了,把身体养好,不做‘药罐子’,不给儿女添麻烦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三个孩子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他们能工作顺利,家庭幸福,有空回来看看我,让我跟孙辈亲近亲近,我就知足了。”

有这样一段感情,她穿越时空,无欲无求,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有这样一个人,她无怨无悔,一生操劳为儿女,她就是我们最爱的母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们衷心祝愿天下母亲幸福安康,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