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

门被轻轻推开,一个身影闪进来。定睛细看,来者乃某县某单位宣传干事,常来报社走动的,但和我不算太熟。对方首先做惊喜状:“哎呀哥们,好久不见了,多么想念你啊!今天有空待在办公室啊?”我寻思,这老兄,平时和我联系十分有限,甚至碰面了连招呼都不一定打,按理不至于“多么”想念区区在下吧?再说,我几乎天天待在办公室,岂止是“今天有空”?一时逻辑被他搞乱,只好“哪里哪里”应付几句再说。正想问问有何贵干,对方又说了:“你有一段时间没来我们那儿了吧?你要常来呀,多指导我们啊!”我总算心里还清醒着:人家工作那么忙,水平那么高,哪里轮到咱“常来指导”?赶忙表示“不敢不敢”。就这样几个回合下来,看我被他上涨的热情“感动”得差不多了,对方终于掏出一个U盘:“不打扰你了——这样的,顺便给你说个事,我们领导写了篇文章,想请你关心一下,呵呵哈哈。”

这种绕圈子的事,普遍得让人见惯不怪了。表现在电话里,这事还更有趣呢,几乎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自报家门之后,先从天气说起,再表达“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之情,再拣起几桩似乎存在的往事称兄道弟好像你俩的关系从来都是这么“铁”,再热情相邀“哪天”(注意:只是未知数的“哪天”)来做客,最后图穷匕见,抖出主题。完事以后,这人往往好像又从人间蒸发了。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喜欢这种说事方式,反正我将事情前后过程一回味,总觉得不是个味。这种先套近乎再说事的做法,刻意制造了一个亲切友好的气氛,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双方平时的关系恰恰不怎么样。真正的朋友,你看什么时候需要玩这一套?这一下子要找人办事了,立马来了这么丰富炽热的感情,你信吗?你觉得这份“情”可靠吗?此举除了让人烦,还让人觉得虚伪,觉得其中有诈,不如直来直去,实话实说,既节省大家的时间,也不浪费人家的感情。

我说其中有诈,并非虚言,因为这时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某县某君。这位先生,每每有事,电话里总是相当热情,总是少不了连连发出邀请,让你感动。但哪天你真的出差到那里,惦记着他的一份心意,自作多情地和他联系,却肯定见不到其真身——他总是在电话里告诉你,很不巧,他要么在遥远的外地,要么在偏僻的乡下。我试过几次,无一例外,就感到有点情况了。后来,和朋友们聊起这种事,神了,许多朋友都有这种“熟人”。

有事弯弯绕,适可而止倒也罢了,如果圈子绕得太大太远,就让人觉得别扭,觉得难受了。我喜欢的处世方式是,有事不妨直说,能办的尽力办,不能办的直言相告,免得大家都这么累,也免得耽误人家的事。话中藏话的艺术,虽然让人觉得高明,但也让人觉得压力好大。你想,一个人整天要耗费那么多时间去认真领会别人话中的“深刻内涵”,那有多辛苦啊,还要不要干正经事儿了?人活着不是为了受苦,生活要是能简单些,不是让人心情更愉快?

做人做事是要讲点艺术,但完全艺术化了,反而显得虚假,让人觉得不实诚不靠谱。相比之下,直言的方式,即使一时让人觉得不爽,但事后思量其实并非坏事,习惯了就好了。所以,人和人相处,还是多些真性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