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运军
他叫汪文艺,今年55岁,是平桥区邢集镇高堰村小学校长,平桥区首届“十佳农村小学校长”之一。1975年9月,17岁的他带着青春的理想走上了山区小学的三尺讲台。38年的教学生涯,他一直坚守在大山深处那块乐园,默默地传承着山区群众的希望。
高堰村小学坐落在美丽的天目山脚下,这里虽然风景秀丽,但交通极为不便。为改善办学条件,他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把山区学校办出个样来。2001年,他积极争取村委会支持,把教学楼破旧的木质窗户全部换成铝合金窗,装上防盗窗。2003年,他第一次向走出山外事业有成的学生们“伸手”,先后筹集建校资金8万元,新建了一个体育运动场,成为高堰村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5年,他又四处向学生们“化缘”,筹措资金6万余元,为学校定制木质课桌凳200套,翻新教师住房16间,硬化美化校园环境。对此,信阳电视台以《唱响山区的希望》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2010年,上级安排“校安工程”落户高堰村小学,新建了标准教学楼,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
高堰村小学的学生大都散居在周边的山沟里,而他们的父母大都进城务工,他们是典型的留守儿童,这给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了诸多难题,学生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因为地处山区,往返途中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如野兽出没、山洪暴发、风雪雨雾、地质灾害、路遥天晚等。多年来,他与同事们不间断地接送重点地域的孩子,无数次在恶劣天气中将不能回家的孩子领到自己家里吃住。记得那是2008年寒假前夕,连日的大雪,整个大地白茫茫的一片,不仅封住了道路,而且天气还十分寒冷,为了确保学生安全,他就把距学校最远的两个村民组的8名学生接到自己家中吃住,直至放假。同时,他每年还支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2006年,学校转来外地姓王的姐弟俩学生,家里极其贫寒。他得知后,每年从学习用品到衣帽鞋袜,整整5年,几乎全包了,可以说没有他的资助,姐弟俩早就辍学了,现如今姐姐已在信阳市四高读高二了,弟弟也在当地中心校读六年级。
有耕耘,就有收获。近年来,上级领导给了他很多荣誉,但他知道,荣誉背后,承载的是更多责任;奖章后面,意味着是更大的付出。大爱无言,38年的坚守属于过去;壮志不已,继续坚守是他的诺言。在山区教育的这片净土上,他将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服务山区的孩子们,唱响山区教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