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长乔新江作政府工作报告。本报记者 秦 旭 摄 |
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乔新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信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我市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全面落实市四次党代会部署,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较好地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
一年来,我们持续求进,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突出围绕主题主线主基调,持续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74.5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完成434亿元,“十大项目”完成投资100.5亿元,激蓝OLED项目被列为省重大科技专项,电子信息等战略支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信阳国际家居产业小镇等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集群型项目在我市开工建设,义乌小商品城等一批商贸物流企业在我市展开战略布局,我市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一年来,我们务实发展,发展载体进一步完善。突出围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信阳工业城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在创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羊山行政中心商务区开发建设有效推进;信阳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列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并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创建国家级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等载体建设全面启动,我市加快发展的载体更加完善。
一年来,我们积极作为,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突出围绕谋长远、打基础、创优势、增后劲,合力办成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大事,事关全局的一些重大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淮息·淮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所有县城实现20分钟内上高速。京广高铁全线贯通,宁西铁路增建二线电气化改造和京港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信阳段开工建设,明港机场前期工程顺利推进,淮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信阳海关加快建设,出山店水库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南湾湖国家重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全面启动,设置信阳农林学院获得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通过,我市加快发展的综合优势进一步提升。
一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主要体现在:
(一)坚持科学发展,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认真落实省、市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若干措施,着力增强运行调节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提高政策措施的科学性、连续性、系统性,较好解决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5.1%,位居全省第2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78亿元,增长24.8%,高出全省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左右;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1.3%,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7.3%,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坚持统筹兼顾,“三化”协调持续推进。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深入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新区开发、老城改造和中心城市组团建设全面加快,浉河三期治理、中心城区内河治理、雨污分流、路网建设、高铁站片区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有序实施,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质量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预计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超过38%,较上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我市再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四次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先导产业,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端制造和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集群集聚态势正在形成。全市工业投资增长60.7%,增速居全省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7.4亿元,增长16.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4亿元,增长26.2%,增速居全省首位。节能减排目标圆满完成。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获省“红旗渠精神杯”。在连续干旱的情况下,我市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7.1亿斤,实现“九连增”。茶叶、粮油、畜禽、水产、花卉等特色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98家。全市茶园面积达到210万亩,全年茶叶产量5.2万吨,产值77.2亿元。在人民网主办的城市符号征集活动中,信阳荣居“全国最具影响力十大茶产地”榜首。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农村金融不断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多主体经营农业、多元化投资农村的良好态势。
(三)坚持重点突破,发展后劲持续提升。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战略性举措来抓,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坚持“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融合,不断推动产业集聚区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好效果发展。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00亿元,增长39.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50%;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0.2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5.1%,较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正在持续显现。突出抓好开放招商。持续推进“四一”招商行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开放招商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领域不断拓宽。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5亿美元,增长21.9%;实际到位市外资金210亿元,增长3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贸出口总值2.56亿美元,增长44.4%,增速居全省第3位;成功举办第20届信阳国际茶文化节,信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带动调结构、补短板、增后劲、促发展,强力推进“项目落地年”活动和重大项目攻坚计划,持续强化项目谋划、项目招商、项目落地和项目服务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项目联合督查、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攻坚督导和“四集中”、“零阻碍”服务制度,全市107个省市重点项目、149个重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扎实推进,共有84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建成使用,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邮政、信息服务等行业都依托项目支撑呈现出持续向上的发展趋势。
(四)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突出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市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全面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实施,固始直管县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医药卫生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重点任务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农电体制改革、县级供销体制改革取得新的成效;财税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准市政债”一期成功发行10亿元,“人地挂钩”政策获得省批准试点,电力良性发展机制初步建立,资金、土地、电力等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