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阳
(接上期)
第二节 饮食文化
一、信阳食文化
信阳是一个主要以食米为主的地区,百姓几乎一日三餐都吃米。信阳人在主食结构上虽不以面为主,但面食在百姓生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信阳人吃面主要是把面做成各种面点、面食和小吃食品。信阳人“会吃”在河南省是最为有名的。总体上讲,信阳人“会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菜肴的品质和味道要求高,要求食材新鲜丰富,菜肴味道纯正;二是菜肴品种多,要求一顿饭或一桌席,热菜占主导,且菜要边炒、边上、边吃,以保证菜的新鲜。同时,饭菜要有冷、有热、有干、有稀;有荤、有素、有米、有面;有甜(不加盐的淡食)、有咸、有辛、有苦。
信阳各县区在饮食习俗上也有区别,在“吃”上也很有特色。
信阳城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居民和周边的农民在饮食习惯上略有不同。城市居民不重视早餐,周边的农民则忽略晚餐,城市居民早餐只吃些早点,中午和晚上才算正餐。信阳人好客,招待客人一般是早餐4个盘,可以不备酒,中午和晚上6个盘至8个盘和4个碗,必须备酒。民间有食用肝、肚、心、头、蹄、尾等“猪下水”或叫“猪杂碎”的习俗。平桥区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部的地方以面为主,南部地区以米为主。群众好客,有“无酒不成礼仪”之说。酒席上菜,平桥区北部是先上盘菜饮酒,后上汤菜用饭;南部是汤菜一齐上,酒后直接用饭。罗山县以大米、面粉为主,喜欢一肴多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注重主料的鲜、色和香,偏爱咸、酸、辣。一日三餐均有炒菜,尤其以午餐最丰盛,晚餐次之。一般家庭午餐炒2个至4个菜,且多有鱼肉、鸡蛋或豆制品。肉类的烹调主要用清炖、红烧、炒、炸、卤等,也经常做肉丸。息县由于物产丰富,南部以吃米为主,中部以米面两掺,北部以面杂粮为主。息县人待客隆重、厚诚,有“宁穷百天,不穷一顿”之说。淮滨县的居民在饮食上同息县非常相近。总体上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居民喜爱吃米;淮河以北居民喜爱面食。潢川县以饮食讲究、饮食文化浓郁而出名。居民以大米为主,面粉次之,市民有“坐夜”吃夜宵的习惯。潢川县食俗有三个特点,一是饮食讲究,二是居民有应时应节而食的特点明显,三是饮食的文化特色浓郁。光山县居民以食大米为主,兼食麦面,喜食猪肉。光山县南部居民三餐都有米饭,北部居民稀饭多些,中部居民兼而有之。面食多为馒头、面条、挂面、扁食(饺子)。新县居民在饮食习惯上同光山县一样,主要区别在于习惯吃米饭,很少喝稀饭,且更喜大油大荤。新县居民在吃菜上比较讲究,每日三餐无菜不食,并多以热菜为主,偶而有凉拌菜。20世纪80年代后,新县城镇待客开始趋向“冷盘”化和“热钵”(主要是火锅和炖菜)化。但在农村,仍保留着大块烧肉,大块煎鱼的习惯。固始县由于开发得早,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居民的主食是米饭,面食次之。一日三餐,中餐多为大米饭或馍馍,有热菜;早晚多为稀饭和面条,善腌制鸡、鸭、鹅、鱼肉。固始县居民平时节俭,但好客、爱排场,遇亲朋好友,往往会盛情招待。宴请时,一般是10个碗和8个盘,菜品鸡、鸭、鱼、肉、蛋俱全,有劝客人饮酒的习惯。商城县居民主食为大米、麦面,无论城乡均喜用猪油(大油)炒菜,植物油视为水油,只作拌生莱或煎炸莱肴之用,农村尤喜腊猪油(有异臭)调莱,视带有臭味的菜肴为佳味。商城以饮食上吃的精美、吃得考究而得“吃家”之名,尤以做鱼最有特色。商城人好客,招待客人一般是菜有6大海碗或8大海碗的,荤素兼有,其中必有一碗每块厚约2.5厘米,长达15厘米大而肥的“待客肉”,以示主人的厚道,殷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