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天福
紫云英,俗名花草、红花草、草籽,为豆科黄芪属,是我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冬季绿肥作物。发展紫云英及其产业,对于我市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种植久远 用途广泛
信阳种植紫云英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据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所著《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淮南北吴下乡人,尚以为蔬”。书中记载淮南北吴,是指五代十国时的吴国,这个时期的光州正属吴国,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我市地处南北过渡气候地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具有纯度高、分枝力强、花期长、营养价值高、籽粒饱满、抗病耐寒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的信阳紫云英地方优良品种。独特的生态环境,也使我市成为全国紫云英繁种最佳区域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市被国家确定为紫云英种子生产基地。种植紫云英好处很多。作绿肥植物,紫云英能把空气中的氮元素转为土壤中的氮肥,又能活化土壤中的磷元素,可以增加土壤氮肥和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量,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作绿肥,还可以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作绿化植物,在城市,可以种在保护性的草地,有利于减少尘埃、噪声和空气的污染;在农村,紫云英叶色碧绿,花色艳丽,花期较长,大田种植可与油菜花相映成趣,极具观赏价值。作蜜源植物,蜜和花粉的质量很高,其花粉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作饲料作物,紫云英鲜草柔嫩多汁,在盛花期营养成分最高,干草的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上,是一种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牧草饲料。作食用蔬菜,在以往“瓜菜代”的年份作菜用,今后作为一种绿色蔬菜及榨取菜汁饮用,具有很大开发前景。作药用植物,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和唐代孟显所著《食疗本草》中均有记载,作中药材有“止血生肌、利五脏、明耳目、去热风、活血平胃”的功效。作出口创汇植物,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市的紫云英种子一直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我国创收了不少外汇。
规模种植 成效明显
信阳紫云英种植面积变化较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紫云英面积不足10万亩;(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