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熊道锋)当大部分新经济组织人士先富起来后,罗山县注重引导新经济组织和广大非公经济人士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富而不忘报效祖国、造福社会、回报人民,为党和政府解难、为人民群众排忧。
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公益事业。该县鼓励50多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修路架桥、修建学校、救助弱势群体和抗洪救灾等捐款捐物,多作贡献;支持100多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购买、租赁、控股、承包等方式参与重点企业改革,安排下岗职工,从源头上减少职工下岗人数;动员80多家民营企业踊跃参加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村通工程、营造光彩公益林、灾后重建等公益活动。同时,通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己创办的企业,吸纳1650多名下岗职工、社会待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引导他们广泛参与农业产业化。该县积极引导新经济社会组织和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做文章、探新路,大力支持他们积极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兴办农业产业化企业;参与产业结构调整、茶产业、老城改造等行业。先后成立行业协会、同业公会或合作社70余家,创办科技型发展公司45家,服务型生产公司55家,参与土地流转16.6万亩,直接牵头创办的千亩种植、养殖基地43个。
引导他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和老板积极参与光彩事业、扶贫攻坚,将钱用到最有意义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以来,全县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累计捐赠和出资100万元以上的有7家,100万元以下有16家,50万元有43家,共投入金额达4800多万元。有150余所中小学得到资助,有30多所敬老院受到扶植,有千余名困难学生得以完成学业,有5400多名五保老人得到生活帮助,为6000余名社会弱势群体解了燃眉之急,充分彰显了民营企业的光彩,受到社会各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