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工业化是指以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为开端,大机器工业逐步取代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而处于统治地位的过程。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所谓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基本上是在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电子信息技术当时还没有出现,甚至信息问题对于工业化过程的重要性也还没有表现出来,所以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信息化发展很快,完全可以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重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既不违背传统工业化的一般规律、逾越工业化某些发展阶段,又能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跟上发达国家现代化步伐。

发达国家信息化的经验表明,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最主要的不是其本身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手段,能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得到普遍提高,使工业化的时间进程大大缩短,实现跨越发展。美国曾依靠汽车、钢铁和建筑三大产业的发展,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保持过106个月的持续经济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纪录。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制造业水平迅猛提升,制成品质量稳定、成本低廉,美国逐渐丧失了工业经济的竞争优势,在80年代出现了失业率11%、财政赤字到了危险境地、由最大债权国变成最大债务国的严峻形势。“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实施后,美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了美国119个月的持续经济增长,推动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极大地提升了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具有坚实基础。移动通讯技术在发达国家从模拟式发展到数字式,大体经历了10年的时间;而我国仅用不到5年的时间。原信息产业部曾规划到“八五”末期,我国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万部,“九五”规划达到100万部。而实际发展速度是原先设想的十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截至2002年底,我国移动电话拥有量已经达到2.07亿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14亿户,电话用户数量居全球第一,互联网用户5000多万户,上网人数居世界第二。一个覆盖全国、连通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多样化的现代通信网已基本形成,长途传输、本地交换、移动通信全部实现数字化,网络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00年我国电子通信产品制造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成为我国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国内许多城市竞相提出建设“数字城市”、“数码城市”、“信息港”等。显然,在我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产生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完全可能。

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客观需求。我国目前已经是工业大国,但不是工业强国,我国钢产量已连续6年居世界第一位,但轿车用钢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家电板、造船板、不锈钢板及石油专用管等10多个品种的年进口量仍在50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95%以上的工业产品出现了相对过剩,但由于国际竞争力能力不强,过剩的生产能力不能通过扩大出口得以消化;出口的工业品中,原材料、初级产品和简单组装的低附加值产品占相当大的比重,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间接带动方式,表现在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产品的水平提升方面,如光缆设施和通讯的普及、计算机性能价格比的提高、软件的丰富等,为工业化(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二是直接带动方式,表现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营销和服务的全过程,使企业开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短、质量好、成本低、服务好,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工业化将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方式有:一是为信息化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都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发生和形成产品及新兴产业;二是促进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作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巨大市场,工业化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新的需求,从实践看,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包括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资源规划、供需链和电子商务以及系统集成、系统服务的企业;三是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需求。例如设计中的智能化设计、协同化设计和虚拟化设计,以及基于网络的异地互操作层次的协同设计等等,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直接的动力。

信息化可以改变工业化发展的方式,牵引工业化朝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朝技术密集的层次跃进。制造业信息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点,是信息技术直接带动工业化的切入点,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信息化。(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