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采茶的采茶女工

□本报记者 郝 光 文/图

又是一年茶香时。日前,记者来到信阳毛尖的主产地浉河港镇和董家河乡。一路上,一辆辆满载采茶女工的客车穿行在乡间公路上,路两侧的茶山上星星点点晃动着采茶工的身影。来到一处茶场,我们看见一群刚从车上下来还没来得及安顿下来的采茶女工,她们大都是4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攀谈之中我们了解到,来到信阳采茶的女工大都是周口、南阳、驻马店等地市的农村妇女,信阳毛尖下来的时候也是她们那里的农闲季节,一位采茶工来到信阳大概能够工作20多天,挣1000多元钱。

中午时分,采茶工陆续从山上下来,把上午采到的毛尖青叶交给茶场。“你看看,这一上午也就采了十几斤的青叶,成本就上千了,你说炒出来的茶叶得多少钱一斤?”茶场主人说,“现在每年人工费用都在上涨,今年一个采茶工每天管吃管住,加上工钱和保险的费用就一百多元,茶叶的利润越来越薄了。”

交过青叶,辛苦了一上午的女工们简单地擦一把就去吃饭了,她们用的都是大碗,在我们看来饭量有些惊人,虽然粗茶淡饭,她们吃起来却也很香。茶场主人告诉我们,为了让这些北方的采茶工吃得习惯,他让采茶工们自己从老家带做饭的,自己做饭自己吃,他按照采茶工给算工钱。

在茶山上,采茶女工在烈日下低头寻找嫩芽,有的茶树低矮,采茶工们就跪在地上采摘。由于风吹日晒,这些采茶女工们皮肤粗糙,脸色黧黑。由于常年劳作,她们的手也十分粗糙,和采摘下来鲜嫩的芽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情此景,记者不禁想问,当我们喝着香甜的毛尖时,可否有人会想起这一片片毛尖都是出自这些粗糙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