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姿

教师的职责就是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孩子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而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境界,一句话概括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所谓活力,就是师生生命的创造力。

在讲授《感悟青春》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出自己心中最美的青春形象。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拥到黑板前,蓝天白云、初升的太阳、欢唱的小鸟、翱翔的雄鹰……一个个寄托着孩子们美好向往的形象展现在黑板上。一位男同学在黑板前犹豫再三,最终用稚嫩的笔触画出一条小虫子。同学们谈自己的创意时,纷纷从色彩、形象的象征意义等方面感悟青春,最后轮到那位男生,他低声说:“我喜欢。”同学们喧哗起来了,我走到那位男生的座位前说:“有一个词语,叫做化蛹成蝶,艰难困苦后的美丽,那种顽强的成长,难道不是最美的青春吗?”同学们的眼睛一下子被点亮了。这堂课我没有完全照搬教材,没有将青春的形象硬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设计青春形象,主动感悟青春。

新课程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粉笔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此时,教师个人的知识、学生个人的知识都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超越教材。那么,教师怎样去追求这种境界,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

一、把教材用“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新课程呼唤教师对原创的提升,变“教材”为“用教材教”。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和教参为教师留有充分的余地,为教师提供了创造和发挥智慧的空间。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个载体。教师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要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体现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对新课程理念的追求。

二、把主体激“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的,渴望更多课堂教学的动人场面也是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使课程心灵化。教师不是真理的化身,而应成为实践活动的好导游,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找到更好的旅游线路。

三、把过程盘“活”

变教学目标“一维”为“三维”,变“注重结果”为“关注过程”,过程动态化,使教法与学法在预设和生成之间灵动。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无限丰富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新课程。一节课的好坏主要看课堂师生的互动,看学生的参与面,看教学流程的独特创意,看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智力的挑战,看师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

为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可贵的创新精神。这样,教师就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使课堂上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灵动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作者单位:平桥区明港镇第四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