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26日起,本报连续在头版重要位置,先后刊发了《信阳:土地流转催生家庭农场兴起》、《信阳:“五权”确权破冰农民融资》、《信阳:改革中诞生的“粮食银行”》、《信阳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信阳:农业大市的工业梦》等五篇关于来自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系列报道,报道刊发后,被新华网、中国网、中新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国内几十家知名网站迅速转载,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众多农民朋友、种粮大户致电本报询问什么是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何区别?注册成立家庭农场需要什么条件?家庭农场能给农民朋友带来什么好处等问题,不一而足。针对农民朋友提出的问题,本报及时辟出版面予以解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看了本报系列报道之后,在百忙之中撰文对信阳在农村改革中的探索、实践以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报今日刊发韩俊的文章,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韩俊,1963年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兼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等。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参加过党中央、国务院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曾担纲《调查中国农村》、《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等书的著述。自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特等奖、一等奖等。

河南省委、省政府将信阳确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以后,激发了信阳全市上下改革创新的热情,信阳敢于争先、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各个环节,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上着手拆除城乡分割的樊篱,加快推进城乡发展规划、资源要素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不断提高,为全国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在信阳农村改革试验区成立之初,我曾有幸受时任市委书记的王铁同志之邀赴信阳调研。这几年我一直关注着信阳农村改革试验的进展,在许多方面信阳正在破解农村改革的难题,创造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把家庭分散经营的优势与统一经营和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有活力的农村经营体制,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两个“新”是十八大对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信阳大力扶持农民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涌现出了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

二是信阳在探索土地流转改革过程中,始终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家庭一家一户土地的经营规模很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的土地必然要流转,不能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地。信阳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政府有关部门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了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搞好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上,遵循了扶持但不包办、引导但不替代的基本原则。

三是重视发展农民的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一家一户的农民,现在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市场,农民如果是一盘散沙的话,他一定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一定处在弱势的地位。只有组织农民,才能发展现代农业。“合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扶持农民的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加快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是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战略举措。信阳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培育了一大批比较规范、对农民的带动示范作用比较强的合作社。

四是注重培育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有不小的进展,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农村金融改革总体上还明显滞后。现在农民发展生产,包括农民要改善生活,面临的一个很大制约,就是贷款难,金融服务远远还没有在农村扎根。相反,很多农村金融机构,脱离农村、到城里发展的欲望反而很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尚未真正破题,突出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健全;农业保险覆盖面低;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刚起步,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推进农村金融创新过程中,信阳重视突出农村金融的合作性,体现农村金融的普惠性。信阳积极探索政策性保险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积极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工商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向“三农”。

五是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信阳始终重视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和物资装备条件,全面提升农业的科技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加工业和农产品现代营销,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产出效益,加快农业向集约化、高效化和规模化转型。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