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第二、三产业的载体,现代城市是工业化的产物,城市化水平也是工业化水平的标志。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有三个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均与城市化程度相关:一是产业结构指标,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二是就业结构指标,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三是城乡结构指标,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我国1979年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8%和24%。2001年变为15%、51%和34%。从产值指标看,我国上个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从更为重要的就业和城镇化指标看,我国工业化之路才走了一半左右。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65亿,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仍高达50%,高于20%的国际工业化标准;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7.66%,远低于60%的国际标准。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表明,工业化对城市化具有极大的动力作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非常缓慢,1800年时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只有3%;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以每50年翻番的速度增长。1850年为6.4%、1900年为13.6%、1950年为28.2%,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50%。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大规模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工业生产必然向城镇集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这是由城市特点和工业生产性质决定的。工业经济是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因为大工业是一种具有高度协作性的共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在一定地域的集中,同时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情况下,生产的集中必然会带来居住的集中。农村的根本特点是孤立和分散,城市的根本特点是集中。城市集中,包括人口集中、生产集中、消费集中、财产集中、政治集中等五个方面。

我国工业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更滞后,我们必须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加速城市化进程。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促进人口向城市或城镇集中,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发展机遇,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支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需要比传统工业化时期更多的从事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提供各种服务;新型工业化将带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传统产业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更新、改造和发展;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城市的扩张能力将大大增加,一些离城市较近的郊区会很快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一些离城市较远的地区,则可能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成为大中型城市的加工型基地的卫星城,逐步实现城市化。新型工业化改变了传统工业化时期的大工业、大机器、大车间的工业模式,代之以小型化的工厂、机器和车间,使城市的空间能够得以重新整合,利用率得以大大提高,城市能够容纳的人口得以大大增加,必将持续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我国传统工业化通常是运用行政手段,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工业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十分有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在未来20年,把2亿至3亿农业人口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联结起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的集聚,使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将比现在增加60%,使大量农民成为农业工人、服务业工作人员或其他非农职业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先进装备武装农业,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有助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增值,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致富,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