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法家苏士澍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建议”,建议将我国的“全民阅读节”定在中华民族文化巨人孔子的诞辰日9月28日。他认为,此举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在世界上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阅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偏远贫困地区,人们的阅读需求因为图书资源的匮乏,处于一种“吃不饱”的状态;而在繁华喧嚣的都市,“浅阅读”的盛行让阅读失去了应有的味道。不论是图书室建设投入资金的捉襟见肘,还是图书数量上的供不应求和质量上的陈旧破损,抑或是阅读教育的形式化和内容的简单化,在农村地区,与“填饱肚子”相比,阅读短缺似乎并没有那么迫在眉睫,从而受到某种程度上的忽视。而在城市社区,人们并不缺乏图书,却习惯走马观花地“浅阅读”。一项调查显示,20.1%的人平时看新闻只看标题不看正文,66.3%的人会在看完标题后快速浏览正文,只有11.2%的人会详细阅读正文。蜻蜓点水的“浅阅读”,一方面连接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另一方面也见证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转型。
设置“全民阅读节”的初衷,在于提高阅读的社会认同,促进阅读大众化、深入化。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让偏远落后地区的人们享受到公共文化产品带来的阅读快乐。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塑造健康的阅读方式,让对“浅阅读”乐此不疲的人们,体验深度阅读带来的思想碰撞和文化感悟。
笔者以为,不论是“世界读书日”,还是“全民阅读节”,都是为了推动更多人阅读,让更多人享受阅读的乐趣。但是,如果爱阅读,请走出“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