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市委书记郭瑞民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集聚区不但是新型工业化的平台,而且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平台。抓住了产业集聚区,就抓住了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关键。这一论断,可谓一语中的,发人深思。

何谓产业集聚?权威的解释是:产业集聚即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支撑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作为当代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我市近几年的实践表明,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区,搞基础设施、上工业项目、建配套平台,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总量的增长;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大量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地方。同时,随着全市各产业集聚区特色主导产业的初步形成,集群发展推动了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主导产业,需要大量产业工人;集聚区内产业集中人口集中,从而又需要大量的服务业从业人员。这样,大量劳动力就可以从农村转移到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做工,或者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全省来看,几年来产业集聚区就业增长远高于全社会就业的增长,拉动就业和转移人口效应非常显著。从我市来看,多数产业集聚区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建材等为主导产业,企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据统计,全市产业集聚区内仅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口就达14.1万人以上。

建设产业集聚区有效拓宽了收入来源。目前,全市纳税前20名的工业企业,有16家在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正日益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农民到产业集聚区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到企业当工人,直接取得劳务报酬,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他们增收的主渠道。此外,产业集聚区就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比外出打工减少了很多的务工和生活成本,等于间接增加了收入。

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可以更好地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企业集中在产业集聚区,不仅污染可以集中治理,还能有效解决过去企业分布散乱、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土地资源,对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几年,我市通过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新型工业,耕地面积多年来一直保持852.9万亩上,土地没有越红线,反而稳中有增;粮食连续9年创历史新高,连续5年稳定在110亿斤以上。

不仅如此,产业集聚区带动全局发展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产业集聚区带动了人口集中居住,促使城市的水电路气、电信、电视、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拓展延伸,使转移就业的农民实现了就地城镇化,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产业集聚区集聚了大批的绿色食品深加工企业,为我市的粮食产业、特色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创造了条件,既提升了农业产业层次,也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大大推动了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如此看来,抓住了产业集聚区建设,不仅加快了我市的工业发展,同时也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产业支撑、物质基础和资金支持。

可以说,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成就有目共睹,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好的气势需要持续保持,好的做法、好的经验需要继续发扬。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周边地市比,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有些同志还缺乏紧迫感,还没有真正把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搞明白、弄清楚。具体到某个重点项目、某个产业集聚区,还可能存在其他“短板”。这些不足和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尽快解决。

推动集聚发展,就要强化集聚意识。招商引资要突出主导产业,突出集群引进,突出延链补链。集聚不仅要抓大项目,还要重视引进配套的中小企业,既强“龙头”,又壮“龙身”。在谋划国际家居产业小镇的过程中,我市在全省创造了集群招商的新经验,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创新,不断丰富这个经验,用好这个经验,集聚才能形成优势,才能持续发展,才能提升竞争力。

推动集聚发展,就要搞好服务保障。我市的产业集聚区都已引进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以及解决好用地、融资等实际问题外,很重要的是还必须及时跟进,切实加强生产配套、生活服务、社会管理等工作,为企业顺利投产和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条件。

推动集聚发展,就要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非常明确,就是通过抓产业集聚区、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确定之后,关键在做。各级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明确任务,细化责任,落实到人;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组织协调,形成推进工作的整体合力;要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根据发展需要,协调各方面生产要素向重点项目单位、产业集聚区倾斜,并加大企业、建设项目、产业集聚区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建立督导考评长效机制,建立重点工作台账,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实行月督查、季通报、年考评制度,确保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