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海燕
山下河水潺潺,山上茶林飘香。风过山头,茶林泛碧。3月28日上午,记者站在浉河区谭家河乡土门村李宪春家的茶山上,望着一排排修剪整齐的茶园,不禁觉得心旷神怡。
见到李宪春时,他正带着几十个采茶工在山上采茶。与别家的茶园不同的是,他家的茶山上并不全是茶树,其间还混种着不少金桂树。“等再过两年,我家的茶叶就有桂花香了。”一边采茶,李宪春一边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他全家5口人,现有茶园面积1000多亩,每年能产干茶3000多斤。“我家的茶叶从不打药,是真正的无公害有机茶。从2006年起,我就尝试着在茶山上进行林茶间种,像板栗、速生杨、金桂都种过,现在主要是种金桂树。”
李宪春告诉记者,林茶间种可以让植物生长多样性,有效防止茶园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施用,积极避免茶叶农药残留,提升茶叶品质,保护现有生态环境。“林茶混种后,桂花树可适度遮阴,降低茶叶的粗纤维含量,增加茶叶的香气和口味,促进高档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反过来,我种的这些树,也可以给我带来不少经济效益。”
李宪春指着茶树中间的一棵直径约3公分的金桂树给记者算了一下账:“这是我3年前种下的,现在像这样粗细的一棵树市场上能卖百十元,一亩茶园可以种几十棵,这样下来,也可以给我增加不少收入。”
浉河区谭家河乡作为信阳毛尖的主产区,现有茶园面积7.5万亩,年产干茶80万斤,年产值3亿元。谭家河乡乡长张邦林告诉记者,目前茶产业已成为该乡特色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今后,该乡将持续引进大型茶叶加工企业,加快茶产业集聚发展,并根据该乡实际情况,计划在茶叶资源丰富的南片大庙畈和北片徐家岭引进两个大型茶叶加工企业,在巩固发展绿茶、红茶优势的同时,引导企业新品种研发,开发乌龙茶、白茶等茶类生产,形成门类齐全、高中低档配合的系列茶叶产品,逐步步入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加工的茶产业发展道路。
张邦林说,谭家河乡将浉河区茶产业发展“6316”工程和“浉河区茶叶产业集群试点”等茶产业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在加快改造老茶园步伐的同时,大力发展无公害生态有机茶园。对新建茶园的选址,实行生态、地貌统筹兼顾,科学布局。通过高规格建设标准化无性系茶基地的示范引领、免费发放无性系优质茶苗,及义务为茶农办理茶园林权证等有力举措,激励广大茶农、茶社和茶企,稳步扩大茶园面积,努力打造优质原料基地和生态观光体验示范基地。下一步,该乡准备用3年至5年的时间把茶园面积发展到12万亩。等再过两年,谭家河乡的茶山上可是茶香、桂花香一起飘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