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德 马 令 隗 冠

“雷锋已经成为新中国一个创新文化的符号。”和许多从事雷锋精神研究的专家学者一样,辽宁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所原所长翟元斌认为,几十年来,雷锋精神已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一种象征着文明行为和高尚品德的创新文化,但在全社会深入弘扬雷锋精神、推进学雷锋常态化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雷锋精神已被广大群众认同

“雷锋精神已被广大群众认同,并以此为对照,实现自我的完善和超越,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这种认同,是自觉的,内在的,无声的,柔性的。这些都是文化现象所具备的特点。”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思宁说。

“说起雷锋,人们眼前浮现的不仅是那个战士的形象,还有一种让人温暖的精神。道德高尚的人,被称为‘活雷锋’;参与助人为乐等活动,习惯说成‘学雷锋去’。提到‘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等等,人们都会想到雷锋。”翟元斌说,“雷锋精神已在深受认同中发展成为雷锋文化,雷锋已经是社会高尚品格、情操的代名词。”

雷锋生前所在团、沈阳军区某工兵团政委吕新胜说,每年“雷锋班”战士都要应社会各界邀请作报告逾百场。截至目前,这个团已经和全国488个地方单位结成了共建对子;全国至少有18所中、小学校以雷锋命名;从1964年抚顺雷锋纪念馆建馆至今,参观者超过6400多万人次。

弘扬雷锋精神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雷锋精神在深受认同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沈阳市雷锋精神研究协会常务副会长孙明山说。

抚顺市在互联网上建立“雷锋吧”之初,一些质疑雷锋的匿名帖子蜂拥而至。翟元斌说:“不难看出,一些恶意帖子、恶搞是别有用心的精心策划,意在迷惑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但从‘雷锋吧’的情况看,经过我们据理力争还击,负面声音已经越来越弱,‘雷锋’还是赢得了广大网友的普遍支持!”

“近年来,反映社会道德沦丧等问题的负面报道频频见于媒体。”辽宁省委党校党建办主任储霞说,“这些事件加速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流失,不仅不利于弘扬雷锋精神,还会让一些人在危急时刻‘该出手时不敢出手’,广州女孩小悦悦的遭遇就是很好的例证。”

吕新胜说,近年来,随着雷锋“缺席”小学课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逐渐淡出校园,许多来团队参观的中、小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雷锋。

沈阳市雷锋精神研究协会秘书长郑炳扬认为,“雷锋”受冷淡,一是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下,激烈的竞争使一些公司、企业不愿关注非盈利性行为;二是受负面文化影响,个别人群不相信无私奉献;三是应试教育使学校压力增大,造成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缺失。

记者在网上对黑龙江、浙江、河南等6个省市、年龄在14-18周岁的200多名网友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就读中、小学期间学校组织学雷锋活动均在3次以下。220名年龄在19-28周岁的网友均表示,单位和学校开展过捐款、救助、植树等公益活动,但没有明确提出过“学雷锋”的口号。

推进学雷锋常态化仍需多管齐下

“推进学雷锋常态化仍需多管齐下。”辽宁省雷锋研究会会长、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宋焕斌说,“当前,各地成立的雷锋社团、研究机构多为民间组织。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门领导机构,持续推进雷锋文化的进一步弘扬普及。”

他还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雷锋文化资源、雷锋文化产业的开发,凝结成吸引社会资金的魅力点,使雷锋文化既发挥教育功能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学雷锋也需要良好的舆论和文化环境,只有利用媒体等各种平台,使学雷锋的旗帜树起来、标语贴出来、口号喊起来,才能让‘雷锋’去培育人、鼓舞人、塑造人。”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说,“经常看到、听到的‘雷锋’多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雷锋’就会醒了。”

(新华社沈阳3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