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结宝
现在,有的干部下基层,群众的家门也进了、意见也听了、事情也办了,但群众就是“不买账”、“不领情”,不禁让人纳闷。但细想一下,并非这回事:走访群众是不是走马观花?群众的意见是不是只听了“半截”?所办的事情是不是和群众想到一块去了?笔者认为,应该没有,用形象一点的话说,就是没有打通下基层“最后一公里”。
毋庸讳言,的确有少数干部下基层存在“身入”而不“心入”的形式主义,做样子,走过场,有点像“井里葫芦”,看似沉到了底下,实际上浮于面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思想出了偏差,认为下基层只不过是为了完成“差事”。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以前是这样,现在更是如此,而干部下基层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载体,不仅要常态化,更要长效化。
要打通干部下基层“最后一公里”,关键还是要有一个“情”字,若是虚情假意,很容易让群众产生厌烦心理,虽嘴上不说,但心里很清楚,你下次再来的话,他们就会敬而远之。如果我们从心底视群众为亲人,就会有一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情怀,情不自禁地去“走亲戚”,拉拉家常,问问冷暖。对于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也会当成自己的分内事,尽最大努力进行解决。试想一下,这样与群众能不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吗!
打通干部下基层“最后一公里”,也有利于我们工作的有效开展和个人的成长进步。广阔的基层蕴藏着富足的“地气”,工作怎样去干、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我们只有心入基层接“地气”,才能多些履职尽责的“才气”,多些攻坚克难的“勇气”,多些开拓创新的“锐气”。特别是在作决策、提措施、搞规划的时候,更要多接“地气”,汇集群众的聪明才智,了解群众的实际意愿,冷静思考,反复论证,避免瞎折腾、纸上谈兵,进而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