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唐耀兵)近日,市农科院又一喜讯传来:经过近3年的申报、评审,该农科院“有机稻种植方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发文授予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110007569.7)。这是继“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之后,市农科院获得的第二个大田农作物生产领域的发明专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批程序包括受理、初审、公布、实审以及授权五个阶段,还要“查新”,看一看专利是否具有领先性。市农科院此项发明能顺利“过五关,斩六将”,足见其创新性和应用价值。据专家介绍,当前国内外有多种有机稻生产方法,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肥料不足而长势差、产量低或病虫草害重、生产成本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以市农科院副院长、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水稻综合试验站站长刘祥臣副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试验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种植紫云英提供肥源,结合水稻覆膜控制杂草和防治病虫害的有机稻种植方法,并成功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紫云英是水稻的一种良好的前茬绿肥作物,在化肥大量使用前,“稻—肥”轮作是南方稻区常用的培肥地力的方式,水稻覆膜后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杂草,创造出不利于病虫草害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生态环境,还因水稻长势旺盛、抗耐病虫害能力增强,避免了使用除草剂和农药。

该项发明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在水稻的整个生育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整个生产过程符合国家有机稻生产标准GB/T19630.1~4-2005,具有安全可靠、适应能力强、管理简便、易于操作、产量高、品质优等优点,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内有机稻生产中产量低、成本高、人工投入大等缺点,为国内有机稻种植提供可靠的实用技术和安全保障,对促进我国有机稻产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