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赵国民 罗 强) 息县清河两岸,一行行新栽植的桃树构成一道亮丽风景。孙庙乡农发中心主任杜彦平告诉笔者,“今年乡政府投资5万多元从鄢陵购买近2万棵优质桃树苗,动员乡村干部义务栽树在清河两岸,并界定树在谁的农田地头,产权归谁,由其管护经营。过去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了。”
息县是个农业大县,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是保障粮食稳产丰产、优化自然环境的一项重要手段。该县已连续5年荣获市政府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区称号。今年以来,他们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目前已植树1.3万亩,林业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步入了良性发展态势。
合理规划布局,打造生态示范绿地。该县以优化环境、改善生态为目标,结合当地实际,一是合理规划生态造林工程、农田防护造林工程。以全面提升现有农田防护林质量为标准,要求农田内路、渠、沟、塘等适宜造林地段绿化率达到98%以上,生态廊道高标准绿化,大广高速、淮息高速两侧保证10行以上树木,淮河主干流及其支流两侧绿化宽度在50米至100米不等。二是城市建成区和农村新社区绿化率达35%以上,以栽植绿化树木为主。三是已新植园林花卉、育苗6000亩。
加大林权制度改革,多渠道多形式筹措造林资金。县政府提出林业投入主体多元化,采取拍卖、转让、租赁、承包、合作等造林形式,调动全社会各界人士投身植树造林。金融部门放宽造林大户林权抵押贷款政策。针对大广高速、息淮高速廊道造林遇到的问题,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给以每亩每年700元的补助政策,仅淮息高速廊道,就有5个单位和个人竞买了植树承包权。
强化技术指导和督导,强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县林业部门成立5个技术指导组,分别由局班子成员带队深入乡村现场指导。他们严把造林规划关、苗木质量关、栽植技术关和产权制度落实关。县督查局、县六城联创办公室每天到乡镇督导检查。县电视台设立曝光台,每天公布植树进度,并开辟乡镇书记、乡镇长造林绿化访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