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诗秦

当下春耕在即,正是农民购买化肥、农药、种子的旺季。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经营者往往利用广告,对自己经营的农资商品做不符合实际的虚假宣传,使得一些农民被“功能”夸大、“承诺”过分的农资广告所蒙骗,合法权益受损害。一般来说,虚假违法农资广告主要存在着误导性、欺骗性以及不科学的功效断言和保证用语等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夸大作用,用语相当惊人。有的农药广告过度断言,标有“无害”、“无毒”、“无残留”、“保证高产”等用语;有的种子的广告含有“抗病虫害”、“高产王”、“同类品种增幅最大”等用语,暗示该品种产量最高、抗所有病虫,有的宣传小麦的颗粒比黄豆颗粒还要大,过度宣传亩产量、单产量。

二是“权威”效应,扯虎皮拉大旗。发布的农资广告或农资包装物广告上标有农药科研、植保单位、学术机构或者专家、用户的名义、形象作证明的内容,有的农资广告中有“省农科院推荐”,有的农资商品由“某某高级农艺师真诚推荐”等。

三是过度承诺,言词大吹大擂。有的农资广告中含有“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等承诺,有一些农药广告中还出现了“斩尽杀绝”、“大屠杀”、“灭绝”、“一分钟见效”、“立竿见影”、“当天见效、两天变绿”等吹嘘字样,让人看了感觉十分离谱。

四是“傍名牌”现象,假冒他人商标品牌。一些违法经营者在户外广告、农药标签、农资外包装等广告媒体上标注与他人驰名注册商标相同或相近的图形或文字,或者在生产厂家的名称里故意添加“著名品牌”、“优质产品”等字样,并在包装或广告中放大标注这些字,让农民消费者误以为真,欺骗视听。

广大农民在购买农资商品时,面对花花绿绿、随意承诺、漫天吹嘘的广告,一定要用心看、用心想,提高鉴别力:一是到有合法经营资格的经营者处购买,看经营者是否有营业执照,是否为合法的市场主体。二是绝对不要轻信“第一”、“最佳”、“百分之百”这样的广告用语,凡带有此类用语的是标准的虚假违法广告。三是尽量到有关农技部门咨询,防止欺骗性和误导性农资广告骗人。四是使用农资后,要保留包装袋、标签等相关广告宣传用品,一旦出现假农资消费纠纷,向工商部门投诉时作为证据出示。